新乡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中名师谈高考之语文
TUhjnbcbe - 2021/5/3 2:13:00
编者按


  7月8日下午5点,年高考落下帷幕。今年的试题命题思路是什么?各科目有哪些特点和创新?主要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和技能?体现出怎样的教改风向?给老师们未来的教学有什么样的启发?对即将进入年高考冲刺的准高三学生有何帮助?对此,我校各学科教师第一时间对高考试题进行了评析。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满满的都是干货!

金·榜·题·名年全国Ⅰ卷高考语文试题评价

魏兴毅

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新乡市优秀班主任、新乡市优秀教师、新乡市骨干教师


  年高考刚刚落下帷幕,高考试题又一次成为全国考生和老师们
  年全国Ⅰ卷高考语文试卷结构稳定,试题难易有一定的梯度,总体实现了命题高水准、试题高质量的目标要求。语文试题高度把握时代精神,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试题明确价值引领,彰显立德树人导向


  年全国Ⅰ卷高考语文试题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增长知识见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首先,全国Ⅰ卷紧扣时代脉搏,明确价值引领,将当前重要的社会时事有机融入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讲述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下,如何推进新基建设以及在疫情的冲击下,如何摆脱危机进行新基建设的问题,引导学生
  其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反映了“孝”在中国家庭伦理中的重要意义。“孝”作为古代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不仅在维系古代家庭关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在当代社会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文言文阅读材料《宋史?苏轼传》中,苏轼关心国家、关爱百姓,正直敢言,勇于担当,他的思想和行为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担当意识和爱国爱民的情怀。文言文充分肯定苏轼的思想和做人的精神高度,将立德树人的思想融入其中。


  作文题“评价历史人物”,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简单陈述,也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让学生对历史人物评说,有利于学生感受历史,观照现实,培养家国情怀,思考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齐桓公的不计前嫌、宽宏大量,管仲的勇于担当、不尚武力,鲍叔的胸怀宽广,甘为人梯,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非常积极地影响。学生可以从对材料的介绍中和对人物评论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精神力量,不断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


  此外,试题命制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试卷。例如文学类阅读中海明威越野滑雪,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有有氧运动等素材,传达着“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体育意识。古代诗歌阅读中陆龟蒙的诗,语言文字运用中选取的篆刻艺术材料,有利于学生感受劳动和美育,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品味。


  二、体现“四翼”要求,突出学科素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四翼”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全国Ⅰ卷语文试题突出基础性。高考围绕学科主干内容,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杜绝偏题怪题和繁难试题,引导教学重视教材,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以全国Ⅰ卷的默写为例,全国I卷考查的诗句选自《离骚》《琵琶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考查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符,考查句子不偏不怪,无难写的生僻字。


  “综合性、应用性、创新型”体现突出。语言运用的词语辨析,修改病句,标点的使用,仍然是综合考查,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作文体现了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结合,作文创设了班级读书会的情境,让写一篇发言稿。在文体上属于应用文,在写作时要充分考虑面向“本班”同学发言的情境,行文中要注意对象,考虑说话的语气。在内容上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作文题干的要求一改以往对事件、对社会现象的评论,而是让学生以在读书会上发言的形式来评价历史人物,体现了高考试题稳中有变的特点。这让很多考生始料未及,确实达到了反押题的目的。


  年全国Ⅰ卷高考语文命题全面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探索语文学科能力考查的科学途径,突出了语文的学科素养。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中,学生不仅要筛选信息,还要进行逻辑分析。与以往相比,逻辑思辨能力有所提高,通过筛选、比对信息就能直接得出答案的选项减少,考查综合分析能力的选项增多。


  古诗鉴赏中对于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以及语言文字运用题中选取的篆刻艺术,是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学生在审美体验和评价的活动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小说《越野滑雪》的第9题先简单介绍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然后据此分析问题,这需要学生根据提示进行探究,结合文章组织答案。


  语言表达方面,作文是最好的体现。本次作文要求以发言稿的形式评论历史人物,不仅要考虑文体,考虑听众,注意语气,还要考虑从哪些角度评论人物,怎样安排顺序,怎样表述能够体现出思维的清晰和层次的明确。


  三、试卷结构稳定,题型保持一致


  年新高考语文命题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支撑,通过精心选择材料、设计题型、完善试卷结构等,加强教考衔接,将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语文命题紧密结合,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落地。为了确保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考平稳进行,今天高考试题整体稳定,变化少。


  全国Ⅰ卷结构与年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考查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符。全国I卷的考查内容依据原有语文课程标准。以名篇名句默写试题为例,全国I卷考查的诗句出自《离骚》《琵琶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再如小说,从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涉及到的塑造人物的方法,人物描写、环静描写,以及第8第9题分析人物心理,情节安排及效果,都在平时所讲的考点之内。


  四、难度把控合理,有利人才选拔


  试题从素材选取、试题设计等方面综合把控难度,使其与学生总体作答能力水平相当,让不同学生都能发挥出相应的水平。


  从题型上来说,选择题整体较为容易,但易中有难,拿到满分并不容易。如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第14题的A项,学生如果
  对于主观题,老师感觉比较简单,但学生感觉还是有些难度的。主观题的补写和压缩,相对容易。而海明威的小说《越野滑雪》,学生反映并不简单,学生不太理解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主题。第8题“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考点简单,但要全面而准确地答出人物的心理并不容易。第9题,写小说情节安排及其效果,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考点,但让结合“冰山理论”,就有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其实,题干当中有提示,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好,或者知识面比较开阔,了解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这道题并不难回答。但这一道题一定会难倒不少考生的。


  第15题分析诗歌表达的感情,如果学生能够结合注释,结合选项的分析,进入诗歌的情境,还是能写得不错的。但对于一些向来害怕诗歌的学生来说,读诗的内容不能直接理解,就马上手忙脚乱了。所以表达怎样的情感,会有一部分考生回答不够全面。


  关于作文,全国I卷要求学生写一篇发言稿,评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个历史人物。作文从文体上说,属于应用文体,格式不难。从立意上说,无论评价三个人中的哪一位历史人物,都符合要求,审题难度不大。但学生对选择的人物是不是充分了解,有没有明确的思路,能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实例,这些都是学生能否写好的关键。所以,虽然审题难度不大,但要想写出高分作文并不容易。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年全国I卷语文试题,整体平稳,难易有梯度,适合大多数考生,但也会拉开一定差距。

文字|魏兴毅

图片|一中

编辑|郭宗义

审核|刘伟赵冰魏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中名师谈高考之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