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12月26号,第十五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在广东中山开幕。本届论坛以“高质量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聚焦总结县市全面小康理论与实践。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范周教授荣获“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并受邀发表主旨演讲。言之有范现将演讲稿件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本文字数: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范周教授获得“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殊荣▲
*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继提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个重要国家战略并进行相关部署。前者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后者则立足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总的来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辅相成,关联紧密。脱贫攻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
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十三五”时期,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新时期乡村的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经济、*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文化小康是衡量小康社会建成情况的重要指标,文化振兴也是乡村振兴中必不可缺的一环。深刻认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发挥文化的引领性作用,对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论坛现场▲
凝心聚力、培根铸*,书写乡村文化振兴新篇章
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具有丰富和深刻的内涵。*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其内涵包括了*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多个维度,其中,文化建设具有培根铸*的战略意义。
乡村振兴不仅要在经济、物质层面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还需要在精神层面上大力推动乡村地区的文化繁荣发展,以精神文明的丰富带动产业发展,进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和推动农民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文化发展在乡村振兴中有以下三个重要意义。
首先,文化引领乡村社会树立新风气。乡村是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沃土,必须发挥文化的引领性作用,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陕西安康市金寨镇自年起树立村规民约,反对恶俗旧习,倡导新民风。同时在群众中推选“新乡贤”,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产生了积极治理成效,为乡村文化的重塑奠定了重要基础。
陕西安康市金寨镇|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文化推动乡村产业结构新发展。文化具有融合性、创意性特征,而乡村具有广阔的文化资源,以文化创意激活乡村文化资源活力,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的竹泉村在近10年间打造了全域旅游的“竹泉模式”,凭借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每年累计接待游客余万人次,各类服务业商铺多家,辐射解决周围十几个村近千名的剩余劳动力,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山东省临沂市竹泉村|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次,文化塑造乡村居民的“精气神”。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在于育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新时代村民的“精气神”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和目标。因此,必须将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摆在优先发展位置,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根本动力源泉。
顺应时代,把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