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新乡文化孔子在长垣
TUhjnbcbe - 2021/1/13 5:10:00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儒家学说的肇始、形成、发展无疑是和其周游列国分不开的。孔子周游列国14年,到过很多地方,其中旅居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市)。据记载,孔子先后在长垣待了9年之多,这在其周游列国过程中是不多见的。孔子在结束周游列国5年后就去世了。可以说,周游列国14载是孔子一生中最重要、最耀眼的时期之一,他的许多重要思想、论述、著作就萌生或发端于这个时期。而作为其生活、工作、学习时间最长的地方,孔子在此增删修订《五经》、述而作催生《论语》,丰富儒家学说,长垣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儒家思想的生发地之一。

长垣称谓的由来

长垣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地灵人杰、人文渊薮。长垣古属兖州,春秋设蒲、匡二邑,秦时设立长垣县,以后名称、区划多次变革,以长垣名之居多,尤其是年首设长垣市,开启了新时代。

关于长垣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防垣”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濮注》载:“县有防垣,故名氏之。”防垣,顾名思义用于防御的城墙。古时城墙大多有两种功能,一是防兵。古代战乱频仍,兵祸连结,百姓常常流离失所,孤苦无依,城墙可防火防盗,使百姓免于战乱。二是防火。古时荒草遍野,野火多发,造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城墙可有效阻断野火,保护百姓。而长垣的防垣还有一种功能,即防水。当时长垣境内水草丰美,*河、济水穿境而过,但十年九涝,洪水易发,城墙可以有效抵御洪灾。由于长垣的防垣高大绵长、巍峨坚固,其作用绝类长城,在当时城垣中首屈一指,曾为“首垣邑”,秦代实行郡县制时,遂名“长垣”。

另一种是星宿说。古代把天空分为若干区域,称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三垣是将北极周围的天空星象分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三个区域。太微垣中有一个星宿叫长垣(位于现在的狮子星座),长垣星宿共有四颗星。古人认为长垣星从天上映照蒲、匡二邑的区域,此地钟灵毓秀,卓尔不凡,是天上的城垣,故称为长垣。

上述两种说法,一个是显性表述,从城市的形状上归纳概括,说明长垣城市建设自古以来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一个是隐性表达,通过对长垣图腾膜拜,赋予其神圣的元素和传统文化的基因。总的来说,人们认可“防垣”说的较多,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饱含了对长垣的祝福和热爱。正是由于长垣的地灵人杰,独特优势,才演绎出了春秋先贤和历代俊彦的优美传说故事。孔子旅居长垣9年就是其中最靓丽的不朽篇章。

长垣之东:“习礼王”的传说

*河蜿蜒数千公里,在豫鲁之交的长垣境内折向东北入海,完成了最后一个华丽转身。就在*河之滨、长垣东部滩区坐落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这个村庄却有一个诗意的名字:习礼王,相传是孔子带领弟子演习周礼的地方,后以王姓在此居住而得名。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四处碰壁,经常被人误解甚至围攻,最著名的就是发生在长垣的“匡人围孔”事件,《论语·子罕》有“子畏于匡”的说法。为此,孔子感慨很多,常常为礼崩乐坏而痛心疾首。他被围在匡地时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说天不灭曹(指周礼),那么匡人将能把我怎么样?孔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百折不回、敢于实践,于是就利用执掌鲁国和周游列国的机会,不遗余力地恢复、弘扬和推广周代礼乐。《论语·子罕》记载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他从卫国返回鲁国以后,才系统地整理《乐经》,对雅乐和颂乐给予了正确定位。可见,孔子不断地修订完善《乐经》,为恢复周代礼乐作出极大努力和贡献。他带领弟子们在长垣境内经过的地方,演习周礼,传经布道,克己复礼,弘扬正统,或偏远村落中如习礼王,或参天大树下如参木村,留下了“习礼王”“参木”的千古佳话,至今长垣犹有上古遗风,崇尚礼仪,重义大气,被赞誉为“长垣人好”品牌。

长垣之南:匡人之围

在长垣老城西南,原有一个叫北孔庄的地方,相传就是“匡人围孔”的发生地。孔子周游列国多次被围,其中在长垣就被围困数次。这次被围其实是为阳虎(一说阳货)所累。阳虎也是春秋时一代枭雄,以家臣之身逆袭为执掌国*的权臣,成为治国之奇才、丧国之诡才,堪称春秋历史上的大反派。孔子年轻时曾被阳虎羞辱过,《列子》记载:(孔子)见辱于阳虎。《孔子家语》载“阳虎曰:季氏飨士,不及子也”之说,对孔子说了“请客也轮不上你”之类的话,侮辱了孔子。匡人困孔事件实际上是因为孔子长得像阳虎,而阳虎曾经侵害过匡地,民愤极大。当孔子到陈国路过匡地时,弟子颜高驾车。颜高是一名勇士,曾经投奔过阳虎,为人行事高调,他用鞭子指着匡城说:“当年我和阳虎就是从这个缺口打过去的。”匡人认为路过的孔子是阳虎,“胡汉三又回来了”,故而围之。被围五天后,双方弄清了缘由,匡人之围遂解。孔子当时非常狼狈,累累如丧家之犬,在此发出了“天丧斯文”的感慨,可见当时传经布道的艰难,但也更坚定了其恢复周礼、以德治国的决心和思想。

长垣之西:*河边的思考

春秋时期,*河自西向东流经卫国,大概在现在的长垣西边、延津县境内的地方,由晋国地界流到了卫国。在周游列国时,孔子想取道卫国西去晋国,但由于晋国内乱,时局动荡,加之交通条件有限,经长垣西南、卫懿公养鹤的宛濮走到*河边,难以渡河,大发感慨:“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认为不过河是为命中注定,最终也没渡过*河,西行之路就此而止,遂折头径直返回山东老家。《论语·子罕》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这一句哲思名言广为流传。这是孔子拜见老子时在*河边说的一句话。但后来关于说这句话的地点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产生分歧。一种说法是在泗水河畔,主要是这条河流位于孔子出生地附近,又流经曲阜,孔子生于斯长于斯,“川上”自然而然就是泗水河畔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济水边,济水作为古代“四渎”之一,也是名川大河,在这里发出千年之叹也是有可能的。第三种说法也是肯定最多的即*河边。*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历代统治者和名人高士心中可谓高高巨巨,无可替代,历来是颂歌咏叹的对象。唯有到*河边,才能发出旷世感叹。而且从周游列国路线图来看,孔子多次渡过济水来到*河边,可以说在*河边说这一名言是经得起推敲的。

长垣之北:学堂岗言志

在长垣城北约5华里处,有一个古时名胜,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学堂岗。这里是儒家记述的孔子圣驾停骖处,也是长垣古时“四致”之首的“北学岗”。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杏坛讲学”“四子言志”就发生在这里。如今的学堂岗已远没有过去的恢宏肃穆,不大的空间里,八卦亭里的“杏坛”碑孑然而立,伴以孔子讲学石像和数通或立或卧的古碑,兼有几棵虬枝苍叶的桧柏,仿佛还在讲述着逝去的繁华。《论语·先进》记载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故事。多年前,“丧家”游说的孔子来到蒲邑城北的一个高岗上讲学,在课间歇息、百无聊赖之际,遂与随行的四个弟子畅谈理想志向。于是,史上著名的“四子言志”华章就此展开。子路率直急躁,直抒胸臆,直言自己有能力化解内忧外患,治理好一个中等国家;冉有谦和谨慎,张弛有度,愿意去经营一个小国家,三年内使其富足起来;公西华委婉曲致,彬彬有礼,表示愿为司仪官,往来于庙堂,张罗宗庙祭祀之事;曾皙高雅洒脱,志在山水,追求自由自在生活,希望在春暖花开之时,携三五好友,踏青郊游,游山玩水,载歌载舞,兴尽而归。孔子听完曾皙说后,喟然叹曰:我也向往这样的生活啊!这个故事应该是文字记述最早的励志课堂,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努力去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因而此后,长垣学堂岗也成了闻名遐迩的儒家圣地。

长垣:“子路治蒲”与“三善之地”

子路姓仲名由,是“孔门十哲”“二十四孝”“七十二贤”之一,也是长垣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地方行*长官。他与孔子年龄相差9岁,由“辱”到“敬”,拜师孔门后始终跟随孔子,陪伴相处时间最长,交心争论最多,可谓亦师亦友、形同家人,以至于子路罹难一年后,孔子也郁郁而终,感情之深可见一斑。子路一生颇具传奇,善于*事,成就了不斐业绩,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治理蒲邑。

公元前年,子路为卫国大夫孔悝家臣时,被任命为蒲邑宰。宰即春秋时卿大夫的家臣或采邑的长官。据《孔子家语·辨*》记载,子路治蒲三年,水利兴盛,田畴沃野,城垣高大,百姓富足,治安有序,*绩卓著,孔子到蒲地视察,颇为慰藉,称赞说“善哉由也”,认为子路实现了《侍坐》时所说的志向和理想,做到了“恭敬以信”“忠信而宽”“明察以断”,因而三称其善,史称“蒲邑三善”,故此后来都把长垣称为“三善之地”,民国时期,曾在长垣县城短暂设立三善镇。至今,子路当年带领开挖的文明渠仍具君子之泽,连水通河,滋润着长垣西北部数万亩良田。

子路素以忠勇伉直闻名于世。公元前年,卫国内乱,子路冒死救援故主,被无道的卫庄公蒯聩派人击杀,打落冠缨,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认为在危难之时也不能有失君子风度,遂结缨而死,被砍为肉酱。孔子闻其死,伤心流泪,痛苦欲绝,直到去世前尚有覆醢之举,至死不吃肉酱。长垣人感念子路仁义忠勇和治蒲之恩,在城东北二里处建有其衣冠冢,并配建子路祠,俗称“子路坟”,春秋享祭。现在的罗镇屯村原叫做“落阵屯”,就是纪念子路被击杀落马败阵一事,而且周边村庄以前在每年三月三即子路忌日不吃肉馅饺子,多吃素馅扁食,如同楚地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可见子路在民间影响之大。

长垣:“蘧孔之交”与“君子之乡”

蘧伯玉,名瑗,长垣伯玉村人,春秋时卫国大夫,谥号成子。以“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著称于世,主张“弗治之治”“仁德治国”,是道家“无为而治”的创立者,古时君子的先行者。孔子称赞他“其以仁守卫,而天下莫能危”,以一人之力而使卫国自立于强国之林。

孔子与蘧伯玉年龄相差约30岁,但却相知甚笃,既是忘年之交,又是挚友至交;既是生活中的好友,也是志趣上的同道。孔子周游列国旨在遍访大儒高贤,推广其施*理念。第一站便来到卫国,拜会蘧伯玉及卫灵公、南子等人,开始了与蘧伯玉的密切交往,而且在长垣基本都居住在蘧伯玉家中。尤其是在孔子64岁至68岁时再次到卫国,待了将近5年。其间,常住蘧伯玉家中,设帐授徒。孔子对蘧伯玉非常尊敬,《史记》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卫,蘧伯玉”,以师长之礼待之。春秋时期是古代文化迸发的高峰期,诸子百家,竞放异彩,名人辈出,大家迭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可谓史上思想最活跃、自由程度最高的时期之一。孔子和蘧伯玉作为当时的人杰翘楚,二者思想相近但又各不同,都主张“德治”“仁治”,但路径不一。特别是在实践层面,孔子在鲁国广施仁*而处处碰壁,蘧伯玉却能“以仁守卫”而国虽小不亡,这是孔子极为推崇和艳羡的。蘧伯玉的“知非”“寡过”“弗治之治”等理念,对孔子思想影响都是巨大的,正是二者思想的交融交汇甚至是交锋,使孔子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分,求大同存小异,充实丰富了儒家学说,成就了理论上的飞跃。

蘧伯玉以仁立世,行为世范,史称“君子”。卫地多君子,蘧伯玉则为君子中的典范。《论语·卫灵公》载孔子语“君子哉蘧伯玉!”称赞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据查证,这应该是“君子”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第一人。《孔子家语·弟子行》记载:“外宽而内正,自极于於隐括之中,直己不直人,汲汲於人,以善自终,盖蘧伯玉之行也。”对蘧伯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表里如一,善始善终的操行给予高度概括和评价。蘧伯玉还提出“耻独为君子”,极力倡导君子之风,以正风气。迄今长垣仍有君子遗风,被称作“君子之乡”。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专门莅长讲学,题写“君子故里”,宣扬君子文化。蘧伯玉还给后人留下了“不欺暗室”“宫门蘧车”“史鱼尸谏”等成语,可谓泽被后世。

后世对蘧伯玉非常尊崇,历代修建祠堂,给予褒扬纪念。据《长垣县志》载:城南有蘧公祠,有“先贤内*侯蘧公之墓”碑刻。汉代“曹大家”班昭《东征赋》等古代名人作品对此多有记述。长垣“四致”之一的“南蘧公”即指此处。长垣老城内东南坑塘俗称“书院坑”,即是蘧伯玉“寡过书院”遗址。现孟岗镇伯玉村西建有蘧公故里纪念园,有蘧伯玉造像、牌坊和宋明碑刻数通,蔚为壮观,每年正月间全国各地蘧姓后人在此祭祖。

总之,孔子为实现理想而周游列国,长垣因孔子设坛讲学而闻名。孔子于匡蒲,匡蒲于孔子,神交久矣。千百年来,儒家思想迭代影响后人,已经成为国学国粹。人们对儒家学说耳熟能详、津津乐道,但对其中艰难困苦则多简而言之、语焉不详。孔子在长垣的生活经历,恰能窥见一斑,展现孔子当年传经布道的困与惑、苦与乐,使后来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坚定自信、敬终如始,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而长垣作为生发儒道慧根之地,多年来不求闻达,坚忍不拔,龙腾豹变,卓然自立,加之国运昌达,文化自信,发掘、总结、弘扬长垣传统文化正逢其时。长垣向来不缺乏才俊,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仁人志士关心、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乡文化孔子在长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