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同增通讯员魏国武
屋外天寒地冻,室内暖意融融。1月21日,新乡县翟坡镇东大阳堤村供热站开始正式运行,把股股热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群众家中,给喜迎春节的豫北小村又增添了浓浓的欢乐气氛。
“年龄越大越怕冷,我们老两口以前最头疼的,就是冬季取暖!”68岁的村民申庆战说,几年前取暖靠煤球炉,炉渣脏煤气臭,他爱人还曾因此煤气中毒;近几年取暖靠空调,加热慢能耗高,每月要多淘多元的电费,让人心疼得不敢一直开。
现在好了。申庆战指着墙上的温度计告诉记者,室内温度基本恒定在21℃,在家只需穿个薄毛衣,晚上只要盖床夏凉被,取暖费一年只用多元:“住进‘暖气房’,俺农村和城里完全一个样,以后再不怕过冬啦!”
离申庆战家米远,9台空气源热泵全速运转。供热企业相关负责人韩新功说,供热技术成熟完善,供热过程安全、绿色、高效,设备由企业提供,使用寿命30年,8~10年就能收回成本。
集中供暖好处多,为啥没在农村全面铺开推广?
据韩新功介绍,普通农村没有规划,呈“摊大饼”式发展,给供热管道架设带来了难度;普通民居不是节能建筑,会产生巨大的热损失;群众受收入和观念限制,暖气使用率不高;没有统一物业,增加了管理成本……这些因素,都让供热企业望而却步。
而在东大阳堤村,这些都不是问题。
年,陈来胜抛下生意回到东大阳堤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用6年时间拆旧村建新村,建成电梯入户的单元楼,栋栋都是节能建筑,村“两委”成员个个成了“服务员”,主动义务挑起物业管理的担子,让原本普通的农村变成了花园式农村社区。
陈来胜又盘活集体资产,引进机械厂、振动厂、锁厂、电商等大小企业13家,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不足4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余万元。这些企业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让多名村民就地变成产业工人,收入节节增高,年人均年收入达到2.6万元。
年12月上旬,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东大阳堤村“两委”与供热企业密切合作,加班加点建设供热站、架设供热管道、加装暖气片,仅用4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供热工程的所有环节,让农民也感受到了集中供暖的“温暖”。
“当了‘村官’,就要为村民办事!”64岁的陈来胜说,目前村里正在谋划生态画这一文化创意项目,已创作了多幅作品,预计两年内会在二产、三产上实现新突破,他要带着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继续加油快跑。
编辑:彭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