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新乡五陵村名年代考姬山石
TUhjnbcbe - 2025/3/9 13:13:00

新乡市凤泉区潞王坟乡五陵村,说起这个村的村名来历与建村时间,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在众多的说法中,一种新说法以五户守陵(墓)人而建村较为令人信服。

一、《五陵村志》记载:五陵村以五龙岗起名,在汉朝(西汉公元前年~公元8年,东汉公元25~年)五陵村已初具规模。民国22年(年),五陵村东北墓群发掘出的13件兵器,属武王伐纣之遗物,为东西南张门系东、西、南帐篷之说。明、清、民国初年五陵村也有东五陵、西五陵、囤粮屯、葛家店等较多说法。另据村中丘台寺原建石碑记载,丘台寺建于北魏年间(~年)。丘台寺在五陵村延续约一千五百余年。

二、《北站区地名志》(年版)记载:明洪武年(年)有五陵村名。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因村西有大冢五个,曰:“五陵岗”,村以岗名。清乾隆七年(年)有前、后五陵村名。清同治八年(年)筑寨,建四门。现存残寨。

三、年左右凤泉区地名普查期间的记载是:因村外自然地理实体五陵岗而得名。据丘台寺魏正元三年(~年)石佛碑记和老县志记载,东汉末年前后,五陵村已初具规模。明洪武年间(~年),由陈梁屯(原村址,今村西南里许,无考)迁此。因西、南、北三面多岗,取名五龙岗。后又因村西北有五陵岗,更村名为五陵村。清乾隆七年(年)有前五陵、后五陵名。清同治八年(年),筑五陵寨。寨建四门:东曰晓色古志,南曰南望卫水,西曰龙岗环顾,北曰依屏行山。寨成后,村外住户悉数迁居寨内,统称五陵。

以上记载说明,五陵村名由五龙岗、大冢五个而来。建村时间有文献记载依据的是北站区地名志记载的明洪武年(年)有五陵村名。至于建于汉代说法,虽有丘台寺建寺记载,但不足以证明是否有五陵村名。近期,由新乡民间文化学者郭学志先生对“五陵、山彪间战国大墓”墓主是信陵君,五陵村即是由信陵君墓的五户守墓人而来的理论研究,对于这个千年古村,提供了比较令人信服的事实依据。

根据郭学志先生关于五陵村村名与明朝移民的关系及其它相关问题的答复:

1、豫北地区是明朝洪洞县移民的重要目的地。新乡市境内许多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大都是移民村,因其移住地在当时都是无名地或无人村之故。而五陵村之名在洪武年之前就已存在(有史志可查)。

2、相传在东汉时期此处就已有五陵村村名。

3、今日我所述《史记》的相关记载与五陵村的关系是基于我确认了位于五陵与山彪间大墓是信陵君之墓后所做出的结论。按司马迁所记,五陵这个地方在0年以前就入住了五户守冢人家(汉高祖刘邦亲自下令为信陵君设置五户守冢人家)。在此以前没有人从这方面考虑。

4、《史记·魏公子列传》: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因此,“五陵村的正确解释应为五户守陵(墓)人村,五陵村于公元前年前即已成村,至今已有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新乡境内所知的最为久远的村落。详见:新乡山彪与五陵之间战国大墓是《汲冢书》出土地,《竹书纪年》主编是信陵君魏无忌。

作者简介:李明春,八零后,专业从事地方史志工作近20年。先后主持编纂出版《大块镇志》《潞王坟乡志》《凤泉区国土资源志》《尚介村志》《老道井村志》《东曲里村志》以及《王氏族谱》《李氏族谱》《贾氏族谱》《田氏族谱》等10余部。

来自:新乡地方志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乡五陵村名年代考姬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