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缅怀岳飞壮志之举、壮义之心时,在叹息岳飞身陷囹圄、英年早逝之际,我们依然庆幸岳家拳历经千年传承至今,已然成为中国武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岳家拳流传范围较广,中国不论南北区域都有习练。岳家拳在湖北、河南、山西、四川、江苏、湖南,甚至广东均有传播。”可以说:岳家拳横跨川苏两省、纵深冀粤两地。就全国知名度而言,湖北和河南新乡地区的岳家拳名声较高。
湖北黄梅以及河南新乡的岳家拳,较其它传承地而言,其对岳家拳的传统练习内容保留相对完整,两地传承体系相对完善,习练规模较大,比较成气候。既然湖北黄梅与河南新乡为岳家拳的代表性传承地,那么岳家拳在新乡是如何源起的呢?岳家拳在湖北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首先来说新乡岳家拳的起源。新乡地处今河南省北部,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典雅悠然;它南邻黄河、依傍太行,极具历史文化气息,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例如:“牧野大战、比干剖心忠谏和陈桥兵变”等著名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地都在新乡,至今还保留着多处古战场遗址。在风云变幻的两宋时期,新乡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岳飞曾在此驻兵。
在新乡岳家拳起源这个问题上,现在有两种观点,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历史上岳家拳曾两度“来到”新乡:第一次是“乘”岳飞新乡驻军之“风”,第二次是“借”范氏迁居新乡之“力”。将这两种说法简单归为“岳飞驻军说”和“范氏迁居说”。但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是第二种“范氏迁居说”,那么为什么广为认可的不是岳家拳创始人岳飞,而是将近年后(清乾隆年间),将岳家拳带入新乡的范氏呢?
原因归纳为三方面:一传播深度方面第一次较浅、第二次较深。公元年,金人再次南侵中原,岳飞率领岳家军与其拼死抗争,收复多片失地,其中就包括“新乡”。收复后,岳飞欲将此地设为“北上或退守”的战略中枢要地,就在北起“宋王庄”,南到“八柳树村”沿途的十八个村安营扎寨。乡亲们为纪念岳飞,将这十八个村后面加上“营”字,这十八营寨为抵御金兵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当时战事焦灼的情形下,十八营为南宋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也正因为如此,岳飞虽亲来新乡指挥战事,但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抵御金兵上,没有时间在当地进行岳家拳的扩散传播。另外,当时岳家拳主要在岳家军中盛行,岳家军纪律严明,况且军队驻地一般离村民居住地较远,在当时战乱的年代,将士不能时常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深入攀谈交流,使得其没有了传承的群众基础,故而导致其在传承深度上不足。反观接下来由于范广迁居给新乡带来的岳家拳就有足够的深度。范广迁居至新乡后,再没有迁走,一直定居在新乡。范氏后代将祖辈们留下的岳家拳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目前记录在《范氏家谱》中的传承人已有第二十代有余了。范广一家作为“居民”在新乡定居,比起岳飞到此驻军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深入群众,范氏带来的岳家拳真正得以接触到社会底层的普通群众,其深度自然要比第一次的传播更深。
二传播广度方面岳家军在新乡驻军时,其驻地主要集中在城区外围:辉县、延津、小吉等地;城市中心以及广大的西部和南部等地均没有驻兵,所以从这点意义上讲,凭借岳飞驻军而传播岳家拳的广度不够。再看第二次的传入:范广迁居到新乡后,不仅在其居住周边地进行岳家拳传承活动,第十代传人范清远还广收外姓门徒,使得岳家拳在空间范围上和传承人数量上都有了空前的突破,这一次的传入在广度上影响深远,岳家拳至此在新乡市落地开花。
第三、目前史书以及后世评说中,大多倾向于“范氏迁居说”。流传于河南新乡的岳家拳系曾经跟随岳飞的抗金的范氏所传。另外《范氏家谱》、《范氏枪拳合集》中都有对范氏迁居新乡,传岳公枪、拳法于后世的描述。而且,诸多岳家拳习练者和范氏故居的当地居民均持有统一说法:“新乡岳家拳乃范氏传入”除了以上三点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范氏所传岳家拳传承体系较为完整:从传承人上讲,目前已有将近三十代,从传承内容上讲,范氏所传岳家拳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当时岳飞所创岳家拳的枪拳技法和风格。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虽岳家拳也曾两度来到新乡。但第一次的传入是表层的,不彻底的;第二次是深层的、彻底的真正意义上的。
基于以上种种,新乡岳家拳的起源问题已基本探寻清晰,即:新乡岳家拳是由于范氏一族的迁居才得以产生、发展的。学术界公认的“范氏迁居说”较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