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填写各种表格时,时常会涉及籍贯这一项。其实籍贯本身就是一种家乡的概念。我们对自己籍贯的认同,也伴随着对家乡地名文化、历史文化的认知。对于在外打拼的人来说,家乡的地名是他们心中的一份牵挂,是他们割不断的乡愁记忆。
每个外地求学或工作的游子,都希望自己的家乡有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地方,这样,他们会更愿意告诉别人自己来自哪里。所以,了解家乡的地名文化,可以增进个人和家乡的感情,提升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此一来,人们才能热爱自己的家乡,回报、反哺家乡,让家乡因为自己变得更好。
为了使更多牧野儿女了解家乡的地名文化,《相约新乡》相继推出了系列文章,分别介绍了原阳、卫辉、延津等地的地名故事,今天我们接着来了解辉县的地名故事。
北云门镇后凡城村东南,是一片平凡无奇的平坦农田,但在西周时期,却是诸侯国凡国的都城。
公元前年,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周,大封诸侯,将立下大功的四弟姬旦封于鲁国,人称周公。周公三子伯瞵,封于凡国,其都城就是如今的辉县市北云门镇后凡城村。由于凡国国君属于世袭制,所以历代凡国国君都称作凡伯。
周厉王姬胡继位后,暴虐无道,民怨沸腾。彼时的凡伯世袭祖职,在朝中刚直不阿,毅然作诗《板》,谴责讽谏,周厉王便对凡伯百般责难,凡伯见厉王不可救药,愤而决定刺杀厉王,可惜没能成功,反而被侍卫擒住。
厉王下令,用青铜大鼎烹炸凡伯。又下令烧毁凡伯宫殿,拆掉凡城城墙,废去凡国。北云门一带血流成河,只有凡伯的一个儿子及少数人逃出包围,于山中躲避追捕。
直到公元前年,国人暴动,周厉王逃跑,天下诸侯共推共伯和代行王政,共伯和下令找到凡伯的儿子,恢复了凡国。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凡国亡国。
现辉县市北云门镇后凡城村东南的田野之中,凡国国都凡城的城墙地基仍存。凡城遗址被定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附近有村姬家寨、周圪垱,都因凡国而得名。“北云门”之名也源于西周,因当时最流行的歌颂黄帝的歌舞《云门》而得名。
辉县城西北四十三公里的深山处,有个村庄叫“齐王寨”,据说是春秋时期齐王筑寨攻晋之地,并留下一个传说故事。
春秋时期(公元前年)齐庄公率兵攻晋,跋山越川来到共城西北深山的一弓形洼内,齐王问:“这是什么地方?”向导忙答是“断路弓”,齐王听后说道:“断路弓,断路弓,此地易守难攻,就在此安营扎寨吧。”
相传,齐王驻扎后,建了气势宏伟四层高的齐王楼。齐王和随从近卫军住在一处,他手下的武将勇兵住一处。两处用一根粗绳相连,绳尾尽头拴一大铜铃。如有军情,只须齐王拉绳铃响,士兵就会闻声而来。
有一次齐王随手拉动铜铃,士兵听到铜铃骤响,火速集结而来,却发现这里平安无事。
又一次,齐王的小儿子日夜啼哭,他的爱姬顺手拉一下铜铃,孩子立即停止了哭泣,于是她连连拉动绳索,引得孩子破涕而笑。铃声响过不久,齐王的兵将气喘吁吁跑来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发现又是虚惊一场。
此后,类似军中儿戏时有发生。晋军得知齐军实情,一次趁风高月黑之夜,突袭齐军兵寨,齐王慌忙拉动绳铃,兵士听后认为又是哄儿子取乐,便未予理睬,晋军不费吹灰之力一举攻破了齐营。后人在此建村时,因齐王在这里扎寨屯兵,故名“齐王寨”。
关于齐王寨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公元前年,秦军攻下齐国都城临淄,齐国灭亡,齐国最后一任国王田建和他的妻子,被秦嬴政贬黜到百泉湖畔的苏门山上死去。他有一幼儿,被随从冒死救出,一直跑到豫晋交界的这座高山上,隐名埋姓住下。老随从弥留之际,对田建幼儿倾诉了酸楚的过去。自此,田建幼儿每天黎明,闻鸡起舞;每日夜晚,在如豆的灯光下,攻读史籍兵书;他从山下请来铁匠,日夜打造兵器......他在老随从的墓前杀牲祭旗,宣称“齐王”,誓言要复兴大业。如今,与当年有关的齐王楼、齐王宫、练兵场早已难寻踪迹,唯有“齐王寨”这个地名,倔强地把那段历史传说至今。
蔺相如(公元前~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名相,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完璧归赵”“将相和”“负荆请罪”等与他有关的成语故事流传千古。但是,蔺相如死后葬在辉县的太行山区,却鲜为人知。
清道光十五年《辉县志祠祀志坟墓》记载:“蔺相如墓,在侯兆川平罗社(南平罗村东南),事见《史记》。”另据《辉县市志文物古墓葬》记载:“蔺相如墓,位于市区西北35公里南平罗村东南,俗称‘宰相坟’……墓内有墓志一盒,盖上书‘赵故蔺公之墓’,铭文出土后磨损,字迹难辨。”
相传,东周战国时期,战乱纷起,蔺相如15岁那年,一家逃难来到了太行山腹地,也就是现在的辉县市侯兆川,逐渐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蔺相如30多岁时,从这里走出去,到赵国去求仕做官,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等事迹,为赵国赢得了尊严,获得了赵惠文王的信赖。
赵惠文王当年由蔺相如护驾亲到赵国南长城巡视,蔺相如指着鹿岭口关隘说道:“大王,臣当年辞别乡亲,就是从那鹿岭口出山到国都邯郸去的!”
赵王闻听,不禁感叹道:“蔺爱卿劳苦功高,被封侯拜相,这真是侯兆川呀!”自此,原被称为盘上的山谷盆地就被赵惠文王封为“侯兆川”了。
赵孝成王十九年(公元前年),蔺相如战死沙场。赵孝成王将捐躯沙场的蔺相如厚葬在了侯兆川南平罗,因为他在朝官至卿士,人们俗称他的坟墓为“宰相坟”,并一直流传至今。
《辉县市志》载:“魏安厘王冢位于赞城乡大梁冢村北,因战国时魏都大梁(开封),俗称大梁冢,高两丈余,大数十亩。”要说起这大梁冢来,还有一段传说故事。
民间相传,魏安厘王的正王妃生下大太子后不幸早亡,魏安厘王又娶了西王妃,生下了二太子。
魏安厘王晚年的一个夏天,带着西王妃和大太子、二太子住到了卫州(卫辉市)行宫。
西王妃假传魏王御旨,命大太子火速乘水路去攒茅城(今占城)办事,暗地派刺客乘机对大太子下毒手。二太子不忍心母亲加害哥哥,就抢先一步乘船往攒茅城赶去。当船驶到攒茅城南,刺客们不由分说就把二太子给杀了。恰巧这时大太子魏增真来了,刺客们才知道杀错了人。
老魏安厘王不久于人世,把王位传给了大太子魏增,这就是战国历史上的魏景泯王。老魏安厘王临终留下遗旨:“寡人治国无方愧见先王,死后不入共城固圉魏王陵,葬于攒茅城北,以警后世!”
魏景泯王遵照父王遗旨,把父王安葬在攒茅城北,与共城固圉魏王陵遥遥相对,俗称大梁冢。魏人怀念魏安厘王这个有道国君,就相继迁来冢南居住,后渐渐形成村庄,就叫大梁冢村。
辉县市西三十五公里的关山,有太行八陉之一紫霞关,俗称鸭子口,西通陵川,为豫晋咽喉。在关山之上,有巨石形似鹿故旧名白鹿山。
清道光《辉县志》记载:“紫房宫:在白鹿山(今名关山)重崖悬崿之下......世传张子房辟谷之所。”
相传秦朝时,张良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失败后逃往关山藏身,躲过了秦军的搜捕。张良后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西汉,功成身退又回到关山隐居。
汉高祖刘邦从京城长安来此寻找,想请张良回去协助朝政,但最终没找到。皇姑得到此讯,就千里迢迢来关山寻找张良,因皇姑不摸路途,来到了关山鸭口的绝壁下,顺着绝壁上的天然石缝向上攀登,并拿着金簪划修石缝,开辟了上下山的捷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道直立石缝称作女儿缝。
皇姑上到二崭上,正巧和游关山的张良对通相遇,皇姑要其下山,张良执意不肯。为了陪伴张良,皇姑就在二崭上找了一个背风向阳的山洞隐居下来。张良和皇姑在关山隐居,直到终老山林,现张良坟和皇姑坟犹存。
为了纪念张良和皇姑,人们把张良隐居的山头称作张良垴,把他住过的山洞称作张良洞,又名紫房宫;把女儿缝上的关山二崭称作皇姑崭,她住过的山洞称作皇姑洞;并在女儿缝上二人初见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对头寺,又名对首寺,有近二千二百年的历史。
辉县市拍石头乡张飞城村,让人一听这个村名,就会想起《三国演义》里的猛将张飞。三将军张翼德,确实在这个地方待过。
相传三国时期,当时张飞、刘备和关羽失散后,张飞带了一部分人马驻扎在这个山村里。张飞命令手下和老百姓共同开荒种地,积草囤粮,以防曹兵来攻。
一天,探马忽然来报,说:“曹操派兵来了!”张飞带领人马和曹兵打了几仗,但因寡不敌众,只好退回寨栅内和老百姓共同防守。
曹兵一连攻打数次也攻不进,就想把张飞人马困死。幸亏张飞早有准备,粮草足够半年吃。但曹兵一直困了五个多月还不撤兵,再不撤兵就要断粮了,怎么办?
图源:影视截图
张飞急中生智,命手下兵将连夜在空地上堆起了三个大土堆,用席子围住,修得像大粮囤一样。然后命几个小兵,化装成当地老百姓模样,偷偷出去卖粮。
结果卖粮的小兵被曹兵捉住。曹兵大将问:“难道张飞的粮草还没吃完?”这些小兵说:“张飞这些年囤的粮食太多了,足够吃两三年。”
曹军大将听了,急忙登上高山向寨栅里观望,果然看见寨里西南角空地上有三个大粮囤。因曹军自己的粮草也很困难,就悻悻地撤军走了。
当地人为纪念张飞,就在村东南修了张飞庙,并把村子命名为“张飞营”,后又改为“张飞城”。如今这里还有那假粮囤、铜箭头和庙的遗址以及当时插大旗用的旗杆眼石哩!
郭亮村位于辉县市区西北的太行山牛角岭上,以前这里通往山下仅有一道碎石板铺成的“天梯”。说起这里的路和村名,还流传着一段“悬羊擂鼓”的故事。
相传在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郭亮被官军困于绝壁之上,粮草将尽,郭亮急中生智,将鼓与羊同时一低一高系于悬崖小树上,羊吊在上面,羊蹄乱蹬,不断发出“咚咚”的鼓声,官军以为郭亮还在擂鼓练兵,吓得不敢贸然进攻,郭亮率部乘机转移。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农民起义英雄,分别将村庄命名为郭亮和会逃站。
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七年,郭亮村民苦干了整整五年,开凿了郭亮村通往外界的的“绝壁长廊”。近年来,天然生态园的郭亮村,大受中外影视界青睐。谢晋在这里拍摄了《清凉寺的钟声》,二十几部影视剧都把这里选为外景拍摄地,郭亮成了中外有名的“影视村”。
万仙山罗姐寨景区,处于世外桃源的侯兆川西面,著名的新乡市太行书院就座落在这罗姐寨仙境之中。有关罗姐寨的来历,还有一段可歌可泣的传说故事。
相传,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父子起兵分两路攻打洛阳和长安。罗艺父子及瓦岗寨起义英雄随李渊父子东拼西杀,南征北战。李渊之子李世民与罗家大小姐罗桂香在与敌作战中互相爱慕并私定终身。
可不知情的李渊当了大唐皇帝后,给皇子李世民封王进爵、选配王妃。罗桂香闻讯后悲痛欲绝,带领所属人马离家出走,来到万仙山修筑山寨,命名罗姐寨。
后来,李世民登上了大唐帝位,终于找到了罗姐寨。但罗桂香万念俱灰,拒见负心人李世民。
李世民知道是自己对不起罗桂香,耽误了她的终身,就暗地里帮助罗桂香修建了金碧辉煌的招龙寺、招龙庵。清光绪十八年(公元年)暴雨成灾,招龙寺、庵被特大山洪冲毁。
还有一种说法是:相传隋唐年间,一个姓罗的武将对隋炀帝杨广的暴政不满,领着队伍带着家眷到此安营扎寨,被称作罗姐寨。不久,罗将军病逝,女儿罗桂香执掌帅印,她根据地势在通往山西的要道两侧扎了南北两个营。那时候水源充沛,河流终年不断,需要修桥筑坝,开垦荒地,解决粮草之需,就在山下扎了一个水营,为了防止官兵来犯,在山谷口两边扎了两个观察营,一个南观营,一个北观营。
北宋时,共城(辉县市)西部的太行山下,有座繁华的古城叫洪洲,位于今洪洲乡的大刘庄和冀屯乡的大小洼一带。
当地人传说,宋咸平年间,辽国乘机占领了洪洲城,派大将白天锁镇守。杨门女将穆桂英自报请缨,挂帅领兵破洪洲。
穆桂英将三军编为五队,分别与何、宋、陈、马四将军分别率领。穆元帅身先士卒奋勇攻城,与白天锁大战了十几个回合,忽觉腹中疼痛,只好拔转马头飞马出城。
原来穆元帅身怀有孕已满七个月了,女军医命女将士火速搭起一个临时军帐,没过多久穆元帅生下了一个女婴,起名叫杨金花。
穆元帅怀抱刚产下的小女儿,不顾产后虚弱纵身跨马,带领女将士到洪洲西门外骂阵,女将们将城里的白天锁骂得忍无可忍,于是打开城门,想活捉穆桂英。穆桂英佯作大败逃走,白天锁紧追不舍,眼看就要追上,白天锁的坐骑黑风马“扑腾”一声被埋伏在林木草丛的绊马索绊了个侧身倒地,穆桂英回马一刀斩下了白天锁的首级,后率领宋军大破洪洲,洪洲古城又回到宋朝怀抱。
后来,在洪洲城西马头河西岸聚成一个三里长的村落,因穆元帅在此破洪洲早产下女儿杨金花,就起名叫早生。北流河南的高岗之北后也聚成村落,因白天锁败在那道草岗,就起名叫败草岗,后嫌不雅又改为白草岗,至今未变。
穆元帅在赞城西扎下的五个营寨,后都聚成五个村庄,因宋王派钦差来军营传圣旨表彰穆元帅及五队将士。这五个村庄从东向西就分别叫何彰穆、宋彰穆、陈彰穆、马彰穆,因穆元帅和小金花住在最西的那个第五个营寨,这个村庄就故名为彰穆小营。时间长了,当地人图省气,就把这五个村庄改写成了何张莫、宋张莫、陈张莫、马张莫、张莫小营,这就是三里五张莫的来历。
北宋以后,朝代更叠,洪洲古城如同沙压胙城一样在一夜沙尘暴中消失。新中国成立后,辉县人治河治沙,植树造林,将戈壁沙漠改造成良田绿州。
在辉县市区西十八公里处有个益三村,原名大孟淹,村南不远有小孟淹,村名因村子大小而别。据传,古时候有一年,一村民夜里睡觉梦发洪水而惊醒,果见山洪暴发,河水漫堤,他赶紧呼唤乡亲避难,免遭水灾伤命,后来这个村子被村民称为梦淹,又演变为孟淹,发展为两个村庄。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孟淹改名为如今的益三村。为啥改名?这其中有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视频:新乡广播电视台
陈益三烈士牺牲后被葬在大孟淹村北,人民群众为纪念这位为祖国为人民而牺牲的革命英雄,将大孟淹改为益三村,使他的革命精神永远留存。
辉县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还有更多的地名故事,在这里无法一一讲述,欢迎您来辉县,听这里的老人们给你娓娓道来。
地名的存在,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及代表性等特性,是一个地区社会活动和经济发展的“活化石”。
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8%的受访青年想加深对家乡地名文化的了解;在了解地名文化的途径方面,59.3%的受访青年表示,他们是通过老一辈人的讲述来了解。
这组数据,对新乡来说像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设想:一些口口相传的典故,可能会随着了解的人变少而失传。但我们可以努力,用各种方式去记录、去传承......让未来的未来,牧野传说有迹可循,新乡历史有物可证!
来源:相约新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