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文为《百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历时一年精心打磨,高度还原正史(会更满个人物,每天1~2更)
01.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年,16岁的邵雍随父亲迁家至卫州共城,定居苏门山(今河南省新乡市辉县),长达10余年。
某一个春日,邵雍游共城,见烟村之景,因感而作《山村咏怀》。
诗虽短,且“很懒”,却是千古名篇,还被收进了教材,为适龄儿童必读之作。
10个数字规则排列,简简单单,多一笔则肥,少一笔则瘦,笔墨轻抛,就把一路所见美景描绘得入木三分。
清人郑板桥在《咏雪》中也曾用过数字: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但相较于邵雍这首“咏怀”诗,郑板桥就有点相形见绌,稍显潦草。
邵雍在北宋文坛享有盛誉,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齐名,并称“北宋五子”。因一生未曾入仕,且精通易学,所以邵雍的诗也透着一种淡然和宁静,如是那首著名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邵雍除了是文学家、诗人外,还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数学家,他在易学上的造诣,堪称鼻祖级。
而邵雍的一生经历则更加传奇。
02.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年1月21日,邵雍出生在相州林县上杆庄,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
他父亲是一位隐士,不曾为官,所以家境贫寒。
隐士不同于农民,他们虽然也穷,也需要耕种谋生,但却重视读书,不但博古通今,还知晓天下局势。
因此,邵雍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读,异常勤奋,而且兴趣广泛,什么书都读。
迁居苏门山以后,邵雍开始交游,拜访名士、名师,增长自己的阅历。及冠之年以后,邵雍丧母,于苏门山百泉上守孝,着布衣,躬耕自给,吃粗茶淡饭。
此时的邵雍在当地已经小有才名。
有一天,共城代理县令李之才前来拜访,特意问他,你刻苦读书,但不知所学是哪一方面?
邵雍据实回答,除了典籍之外,没有其他研习。
李之才又问,那你从书中读到了宇宙万物发展规律和生命之间的联系了吗?
邵雍摇头,恳请李之才赐教。
李之才为北宋图书学派易学家,因此他收邵雍为弟子,传《先天图》,后邵雍又习《河图》《洛书》,以及伏羲六十四卦。
但实际上,邵雍此时所学只是皮毛,他更多的见解为后期自己所悟,所以才能和周敦颐、张载、二程这样的大儒齐名并提。
03.
在共城居住到快入而立之年后,邵雍突然感到困惑: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
因此,他决定游历天下,探求生命的真理,于是过黄河、汾河、徒涉江淮、汉江平原,后又考察西周列国遗址,七八年后突然领悟,高呼:道在此矣!
公元年,38岁的邵雍卜居洛阳,靠打柴为生奉养父亲。
刚到洛阳时,邵雍的日子过得极苦,只是用棚草简单搭建了一所茅屋,夏不遮雨,冬不避寒,吃的也都是粗粮野菜,家中无一长物。
尽管如此,邵雍每天依旧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这令周围的邻里很难理解,视为怪人。
有一天,闲隐洛阳的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也听说了这个“怪人”,于是相约前来拜访,一探究竟。
几番交谈下来,这几位文坛、政坛巨公竟然被其广博的学识所折服,从那以后就常与邵雍交往,并重新为他安排了住所。
公元年,王拱辰与富弼、司马光一起出资,在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置办了一处宅院,请邵雍入住。
邵雍为此宅取名“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后世之人把家形容成“安乐窝”,就是因此而来。所以邵雍有诗《安乐窝中吟》
安乐窝中三月期,老来才会惜芳菲。
自知一赏有分付,谁让黄金无孑遗。
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这般意思难名状,只恐人间都未知。
邵雍这一行为曾在当时风靡洛阳城,引得许多人纷纷效仿,为自家的宅子取名“行窝”“暖窝”各种窝。
定居下来以后,邵雍开始以教学为生,闲暇时便乘坐小车四处闲逛,成为了洛阳城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因街坊们都熟悉邵雍的车轮声,每过一家都会有人低呼,是“邵先生”,从来没有人直呼他的姓名。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