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市位于河南省北部,是新乡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太行山东麓。这里是三千年前一场著名战役的发生地,留下了“倒戈相向”的旧事。在传奇演义中,流传着“酒池肉林”的秘闻。这是《诗经》里“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段落。《卫风·淇奥》的吟哦掀起了古老的回忆。
河南卫辉因为牧野之战和比干而被赋予浓郁的神话色彩。其实这片“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土地上更为丰富的文化,正闪耀着历史和今天。
历史
卫辉坐落于太行山以东,淇水与黄河的交汇处,这里地处中原要道,呈四通八达之势,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的称号。因其交通便利,这一带早在殷商时期便已出现相当规模的城邑。
而真正将卫辉这个中原小城推上历史舞台的是一场名震千古的战争,牧野之战。“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诗经》里传神地描绘着当年那场战役的盛况。
当时建朝约六百年的商王朝已到末路,其政治腐败、矛盾重重、社会动荡不安,而它的属国——周却迅速发展壮大,谋算着伐纣灭商的宏伟大业。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推算,公元前年,周武王亲自率兵东征。在孟津渡过黄河,直逼朝歌。双方在朝歌城外的牧野之地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役。周武王大败纣王,由此终止了持续约六百年的商王朝,为西周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
牧野之战结束后,周武王在这里布置了重兵,并设为西周初期的军事重镇。元朝时期,这里设立了卫辉路总管府,“卫辉”这个名称第一次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俯瞰卫辉城区,水系发达,河道湖、泊纵横环绕,这里有“北方水城”的美誉。水作为这座城市最大的福祉,可以回溯到卫辉人的记忆深处。明朝时期,卫辉是全国漕运的中心枢纽,这里的水系承载着粮、兵、盐等重要物资的运输。
潞王朱翊镠将其所有的盐厂都设于其封地卫辉,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河流航道,卫辉盐业运输兴起,名噪一时。
明朝李腾鹏在《盐商行》中写道:“卫水河中鸣画鼓,商船破浪齐摇橹。”夏秋旺季,河运繁忙,盐船多达千艘,车辆牲畜转运各处,通宵达旦,不分昼夜,一片繁华景象。
人物
俯瞰卫辉城区,有一条笔直的大道贯穿全城。它的北端连接着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庙墓合一的建筑群。
祠庙里祭祀的正是世界林氏太始祖比干。比干是殷商王室的重臣。相传受托孤之命辅佐纣王。他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被世人称作“亘古忠臣”,但是也正因他的直言不讳,引来了杀身之祸。
据张守节《史记正义》中引用《括地志》的记载“商末时期,纣王暴虐荒淫,滥用重刑,民众苦不堪言。”见商朝江山风云飘摇,比干痛心疾首,叹道:“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
他抱着必死的决心,一连三天进攻直指纣王的罪过。纣王恼羞成怒,一心要除掉这颗眼中钉,便让人当庭对比干剖胸去心,一代名臣就这样惨死于暴君之手。
如今比干庙里生长着一丛丛空心菜,这种植物三片叶没有芯儿,后世的人们相传,这是由比干的七窍丹心化成。以痛诉比干的冤屈,消逝的历史演变成动人的传说,寄托着人们对先贤的崇敬与哀思。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卫辉人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聚会,迎接从世界各地远道而来的林氏后裔,纪念他们共同的祖先比干。
那么,比干又为何被人们称为林氏太始祖呢?最早在唐代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中记载道:“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林氏由此延续,比干成为林氏是太始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人讲究认祖归宗。这种对家族的认同感,历经千年积淀,深深融入到炎黄子孙的血脉中。
比干的传奇故事化作精神符号,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比干的直言劝谏并没有挽救风雨飘摇的商王朝,但他忠勇爱国的精神却深深影响着这里的仁人志士。
音律
卫辉曾有过辉煌的制琴历史。明朝初期,古琴深受皇亲宗室的尊宠。宗室制琴成为明朝文化的一大特色。
拥有大明潞王府的卫辉是贯穿东西南北的交通重镇。客商如流,工匠云集。坐镇于此的小潞王朱常淓精通琴艺,由他监制的潞王琴因其工艺和外形的出类拔萃在全国名噪一时,享有“潞藩三百今余几、飞鸟群中孤凤凰”的美誉。
在手工制琴的年代,号称“斫琴三千”无出其右。潞王琴的诞生,见证了卫辉灿烂的过往。如今存世的潞王琴被收藏于各地的博物馆中,民间已经无法再听到那个响彻盛世的音律了。
琴的外观可以依照图纸复制,而决定琴音的内部结构却无从知晓。每一把琴的制作都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的沉淀。
潞王琴琴式设计由八节气、天圆地方、环云双星构成“天象”。龙池上方刻有体现儒家传统思想的“中和”二字。
从选材、挖腹槽到髹漆,斫琴师将自己的理念与感悟融入到制琴的过程之中,每把琴都有着其独特的生命。
崇祯七年,明朝内忧外患,王朝将尽,卫辉潞王府也受到冲击,国难当头,小潞王借古琴发声。他刊印《古音正宗》,以琴谱来倡导儒家思想“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他希望皇帝能心境平和,潜心治理国家,同时呼吁有识之士敢于犯颜直谏,救民于水火之中。
可一曲琴音终究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明朝的覆灭无可挽回,小潞王被迫逃亡。潞王琴的铮铮琴音,成为大明王朝卫辉府的绝唱。曾经的潞王琴已无法重现,但那个时代的声音早已在脑海中回荡。
“琴声入耳,意在心中,声音入脑,如一声一画,应了一山一静,一音一世界的真谛。”这首由小潞王收集的《雁落平沙》,收录于年的明潞藩刻本《古音正宗》,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辛酸的历史早已远去,流传下来的是被世人诵为经典的幽幽琴曲。它委婉流畅,隽永清新,淡然地诉说出这座古城昔日的辉煌与荣光,传递给这座千年古城一份永恒的平和与安详。
美食
牛肉是家家户户餐桌上最为平常的一道食物,可对于杜家来说,牛肉改变了他们家族的命运。
上世纪四十年代,杜家人逃荒到卫辉,举步维艰,只有靠代代相传的牛肉蒸煮手艺维持生活。而卫辉地处中原腹地,当地多以面食为主,来自异乡的杜家牛肉能否在这个中原城市扎下根呢?
虽然牛肉极为普通,但杜家却坚信自家烹制的牛肉能够得到当地人的认可,这源于他们对品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自信。杜家牛肉以豫北地区1至3岁的黄牛为原料,既保有传统牛肉烧制的风味儿,又使其具备独特的口感。熬制牛肉需要特殊的香料,十几类品种缺一不可。新鲜出锅的牛肉存放在阴凉处,经过一定时间的风干,表皮逐渐产生了变化,直至肉嫩味香,味透骨髓。
如今,杜家牛肉早已家喻户晓,这个来自异乡的家族,依靠对食物的信仰,赢得了卫辉人的信任,给这个中原小城增添了一份质朴醇厚的风味。牛肉记录下了这个家族奋斗的历史,也是对他们坚守品质最好的回馈。
民俗
卫辉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县,人们对天地的敬仰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在县城的东边有一个特殊的村落,这里几乎家家户户的人都会踩高跷。
东柳位村流传着一个故事。唐高宗年间,中原地区河水泛滥,柳位村民柳毅因治理黄河而殉职,被唐高宗封为河神。家乡人为了纪念他,成立了高跷队,取名柳位高跷。从此,踩高跷成为卫辉东柳位村代代相传的民间技艺。
每逢庙会和节日,村里都会组织起盛大的高跷活动,共同祈福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鼓声响起,男女老少齐聚一堂,这是东柳位村最热闹的盛会了。柳位高跷最为独特的是武场演出,它将武术的元素融入到表演之中。用穿插着惊险动作的舞蹈来讲述故事。
年轻男子们根据剧情做出仰叉、盘叉、单叉等高难度动作,展示出这项传统技艺的生机与活力。
东柳位村用高跷祈福,期待来年的风调雨顺。后沟村的村民则用鼓声庆贺今年的好收成。
古老的火神大鼓在丰收的大地上隆隆作响,它他是人们祭祀火神爷而流传下来的民间技艺。
鼓声雷动,震天动地,诉说着这片淳厚土地上的悠远故事,也激励着人们自强不息,发愤图强。
多样的民俗活动记录下这片土地千百年来的精神痕迹,成为了一种仪式,将依靠这片土地生存的卫辉人紧紧联系在一起。老人们通过传统技艺传递给年轻一代古朴的人生智慧。它们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图腾,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原大地的血脉之中。
发展
照片中的人叫做吴金印,他的背后就是卫辉的石头山。卫辉市北部的狮豹头乡,曾经是远近皆知的穷山沟,这里的人最缺一样东西——土地。
身处太行山区,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没有可以用来种植的土地,苦日子似乎变成了天经地义的事。
吴金印,一个土生土长的卫辉人,年26岁的他来到狮豹头乡,成了全县最年轻的乡党委书记。
他带着乡里人干了一件大事,一件一开始谁都觉得不可能干成的事——造田。把山石缝里一寸寸的土挖出来,集中到地势平缓的地方造梯田,这不是一个多么巧妙的主意,这是一个笨办法,要下的是苦工夫,偏偏卫辉人最不怕的就是吃苦。
一冬一春苦干下来,愣是在石头山沟里造出了13万多平方米梯田。可夏天到了,一场洪水把他们的梯田全部冲毁,村民们失声痛哭。吴金印在工地上一住就是七年,拦河坝造田、圈洞造田、闸沟造田,不断调整改进的造田方法,让13万多平方米梯田经受住了下一次洪水的考验。6个新开凿的山洞,25座修筑的大坝给光秃秃的狮豹头乡带来了多万平方米农田。
吴金印在乡镇党委书记的岗位上干了几十年,先后在几个乡镇任职。他见证了卫辉人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创造的奇迹。
从现代化种植专业合作社到无公害有机蔬菜园区,从层次分明的生态护林带再到碧波浩渺的大禹湖。人们秉持着生态发展的理念,大胆创新,一个个标志性的环境改造让卫辉变成了富饶美好的新城市。作为一个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的中原城市,卫辉人正在谋划着更丰富的未来。
无数圣君贤相,能臣良将,让卫辉这片在商周鼎革之际就声名卓著的土地吹拂着翩然君子之风,而被尊为天下林氏太始祖的比干,又以其义胆忠心、赤诚爱国的胸怀,传承着厚重的宗亲血脉。
古韵盎然的卫辉正在中原大地上熠熠生辉,这里的人们历经风霜而来,向着希望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