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乡你所不知道的延津三国志河南大百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白癜风到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www.kstejiao.com/m/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由明朝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创作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自从被明代评书家毛宗岗放在删改版的《三国演义》开篇之后,便和这本小说一起广为传播。而25年前,它又作为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随着杨洪基老师那磁性浑厚的唱腔,变得妇孺皆知,深入人心。

(清·毛宗岗删改版三国演义书影网络图

无论是《三国演义》原著还是毛宗岗删改版,其都是包含作者不少创作成分的文学作品,但其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大都来自于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推绍为盟主……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这里说的太祖即曹操,当年也是任侠放荡之人,因董卓篡夺汉室而和袁绍等人起兵反之。但是曹操和袁绍并非同路之人,最终还是因天下之争而彼此对抗,于是就有了

“太祖救延,与良战,破斩良。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再战,禽绍大将。绍军大震。祖还官渡……琼宿乌巢,去绍军四十里。”

的官渡之战,并以曹胜袁败而告终。

如今,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三国历史,不仅多次登上电视电影荧幕,近年来,还被制作成了备受当下年轻人喜欢的《三国志》等游戏。

从史书《三国志》到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再到多种以三国命名的游戏,可以说你方唱罢我登场,浪花淘尽英雄;但是不管怎样的“是非成败转头空,惯看秋月春风”,我们都无法绕过其中一个重要地理坐标,这就是“酸枣”(点击蓝字超链接,查看详情),也就是今天的新乡市延津县(点击蓝字超链接,查看详情)。

(西晋陈寿《三国志》书影网络图片)

折戟沉沙千余载三战尽在延津城

话说东汉末年,汉王朝的政权已像腐朽的木屋一样摇摇欲坠。各地州郡大吏和地主豪强纷纷借镇压黄巾起义之名,扩充自己的私人武装,抢占地盘。于是乎大汉天下,被分割成千百个豆腐块,而且彼此兼并,相互碾压。就在这大鱼吃小鱼的争夺过程中,黄河以北的袁绍和黄河以南的曹操两大集团壮大起来,隔河相望,暗中较劲。

公元年夏4月,曹操先下手为强,派遣曹仁、史涣督军乐进、于禁、徐晃等攻克黄河以北的河内。同年秋,又撕毁和袁绍的盟约攻占了黄河以北渡口重镇黎阳;顺道还在汲县、获嘉袭扰了袁绍的前哨部队,斩首、俘虏数千人。恰逢此时,袁绍彻底打败北方的公孙瓒,正昼夜兼程返回冀州。于是曹操赶紧放弃黎阳,退守黄河南岸,在白马渡、延津渡、原武、陈留、叶县等地分兵防守,自己则亲率两万精兵驻守官渡大本营。

建安四年(公元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就此拉开了序幕。袁、曹两大阵营的决战,一触即发。

“初,绍之南也。”《三国志·魏书·袁绍传》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三国志聊聊数语,便将袁绍和曹操两大集团官渡之战的概述完毕。今天我们就根据三国志的描述,以及后世人们的研究分析,探究一下官渡之战和延津的渊源。

(官渡之战主要地理坐标图源谷歌地图制图朱新国)

虽然官渡之战的发生地,位于现在郑州市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但这场战役却与延津有着密切关系。延津古称酸枣,扼守古黄河延津至白马一段之要冲,是黄河重要渡口之一。北宋公元年时,因境内的延津渡闻名而改称延津。

(一)白马之围

(官渡之战场景再现网络图片)

公元年2月,袁绍集结10万大军于黎阳(河南省浚县的古称,西汉高祖时置郡,称黎阳,自古以来为兵家重地。三国时期的黎阳在今浚县东15公里。),准备抢渡黄河直捣曹操根据地许都,先派大将颜良围攻黄河南岸的白马渡。

何谓白马城

白马,即白马渡、白马城,遗址在今滑县城东25里的留固镇白马墙村。三国时归属古酸枣,也就是延津。

白马城最初是个土方城,秦兼并六国,封三十六郡,封白马城为白马郡。后梁太祖朱温据京汴梁,为父亲朱诚寻医,路过白马城,看见城门有“白马城”字样时说:“城压父名讳,父不吉。”故改其名为白马墙。

公元年4月,曹操从官渡率兵北上解救白马。在此之前的公元年夏,曹操已派大将于禁领兵屯守延津,同白马太守刘延共同防备袁绍的正面进攻。白马作为黄河的一个渡口,与黎阳隔河相望,是袁绍进攻曹操的必经之路。

面对袁绍的大军压境,曹操的将士纷纷主张后撤官渡以避其锋芒。曹操则听取谋士荀攸的建议,引兵先到延津,装作要渡河去袭击袁绍后方的模样,准备乘袁绍西来应战之机,再以轻装部队回袭白马。袁绍不知是计,果然派出一部分军队往延津去迎战,曹操立刻率领骑兵,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轻装前进,赶到白马。距离白马仅剩十多里的时候,颜良才发觉,慌忙应战。关羽突入袁军阵中,于千军万马之中斩了颜良首级,袁军顿时溃败,遂解白马之围。战斗结束后,曹操把白马城中的百姓全部迁出,随着军队沿黄河向官渡撤退。

这就是官渡之战的前哨战——白马解围。别看现在白马在滑县境内,但《清康熙四十一年延津县志》显示,在清康熙年间“白马”还归延津管辖;但遗憾的是,当年的刀光剑影如今没有留下任何出露地表的遗迹,只保留在多个版本的延津县志里,流传在人们世代相传的追忆中。

(清代延津县志书影供图张法祥制图朱新国)

(二)延津诱敌

袁绍听说曹军斩了他的大将颜良,还从白马成功撤退,又急又气,就亲自率领大军渡河南进,恨不得一口就把曹军吞掉。手下大将沮授劝阻说:“现在最好还是驻军在延津,分出一部分兵力去进攻官渡。如能攻下,再来迎接驻留延津的大军,也不算晚。如果大军贸然南进,万一失利,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袁绍雕塑网络图片)

袁绍骄傲自大,断然拒绝了沮授的建议,命令主力部队渡河全力向南追击。当袁绍的军队赶到延津以南的时候,曹操命令军队在延津南面土山坡下扎好营。瞭望哨发现袁军,立刻向曹操报告说:“袁绍追兵大约有五六百骑。”过了一会儿,又报告说:“袁军骑兵逐渐增多,步兵多得数也数不清!”曹操说:“不要再报告了!”就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放开马,把辎重车辆都杂乱地停在路上。

不一会儿,袁绍的骑兵将领文丑和刘备(这时刘备还投靠在袁绍麾下)一同率领五六千人马先后赶到。曹操的将领们感到情况紧急,催请曹操下令上马迎战,曹操还是非常沉着地对他们说:“还不到时候!”又过了一会儿,袁军后续部队大部分赶到,看到曹军的军用物资堆得满地都是,就争先恐后地去抢夺,乱成一团。这时曹操振臂高呼“冲啊!”,指挥将士上马冲杀,大败袁绍军,斩杀了袁绍大将文丑,俘虏了文丑的全部人马,然后退回官渡。

袁绍一连损失颜良、文丑两员号称“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名将和许多人马,士气受到重挫,曹操则逐渐扭转了被动局面,为官渡之战的全面胜利积蓄了力量。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延津之战”,与“白马之战”一起被历史学家称为官渡之战的“前哨战”。

(三)夜袭乌巢

(官渡之战示意图制图朱新国)

袁绍军队虽然在白马、延津两战失利,但其在军事上仍占据优势。公元年7月,袁绍集结部队进攻阳武(今原阳),准备再次南下进攻官渡、许都。此时,曹军的粮草已不多了,袁绍的谋士沮授又建议:“我方兵力虽多,但不及曹军勇猛,可曹军的粮食、物资不如我们充分,若速战对曹军有利,我们应当用持久战的办法消耗对方。”袁绍又一次拒绝听取谋士的良言,将大部队扎营于官渡前线,与曹军针锋相对。

当年10月,袁绍派大将淳于琼带1万人马从邺城(即现在的安阳)不断将军粮运到乌巢(即现在的延津东南一带)囤积起来。谋士沮授建议增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囤粮守军外侧,成犄角之势,以防曹军偷袭,袁绍不听。袁绍的另一谋士许攸又献计说:“曹军集结官渡,后方空虚,可派轻骑偷袭许都,使曹军首尾不能相顾,进而取胜。”袁绍不屑一顾地说:“不必,我一定要在此擒获曹操。”许攸觉得袁绍轻敌必然失败,正在此时,许攸家族有人犯法,被袁军关押起来。许攸一怒之下,星夜投奔曹操去了。并把袁绍囤积军粮于乌巢的军情透露给了曹操,建议曹操偷袭乌巢军粮。曹军当时军粮已不多了,许攸的计策正中曹操下怀。

(曹操夜袭乌巢网络图片)

于是,当天夜里,曹操留下曹洪防守官渡大营,亲率步骑兵人,打着袁军旗号,每人手里拿着一把干柴,口里衔着一根筷子般的小木棍,把所有的马嘴都绑起来以防出声,从小路奔向乌巢,顺利地骗过袁军抵达乌巢。到了乌巢后,曹操率人把袁军的粮屯团团围住,放火烧粮。乌巢守将淳于琼慌忙迎战,混战之中被曹军杀死。

(官渡之战连环画张郃高览投降曹操供图张法祥)

乌巢被破,粮草被毁,袁绍派去攻打官渡的张郃和高览也向曹操投降,袁军上下一片大乱,斗志全无。在曹军攻击下,四散奔逃,袁绍赶紧带着长子袁谭翻身上马,这才侥幸逃脱。至此,曹操达到了事业的顶峰,统一北方的大业已是胜利在望。

(中牟官渡古战场遗址逐鹿中原雕塑网络图片)

官渡之战,让曹操一战成名,不仅被后世的历史学家、军事学家们作为经典战役写进教科书,还被戏剧家们搬上了戏剧舞台。白马之围被改编成京剧《白马坡》,又名《斩颜良》;延津战被改编成京剧《战延津》,又名《诛文丑》;火烧乌巢则被改编成京剧《战官渡》,又名《乌巢劫粮》,传唱至今。

(京剧《战延津》文丑脸谱供图张法祥)

白马延津与乌巢沧桑巨变今何在

如今,白马之围、延津诱敌可以明确发生在延津境内,但是决定官渡之战最终结局的“夜袭乌巢”中的乌巢和故市又在哪里呢?

(《古代著名战役》夜袭乌巢书影供图张法祥)

《水经注·卷七·济水一》篇中提到“济渎又东径酸枣县之乌巢泽,泽北有故市亭。”也就是说济水向东流经酸枣县的乌巢泽,在泽北有一处古市亭。晋代《太康地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乌巢泽在酸枣县的东南一带,还明确指出“泽在酸枣之东南,昔曹太祖纳许攸之策,破袁绍运处也。”也就是说此地便是当年曹操采纳许攸之计,截断袁绍粮草的地方。从这两处史料中可以得知一个关键信息:乌巢在酸枣县也就是今天的延津境内。

乌巢的大致位置不难确定,但是其具体位置却比较模糊。这也许与酸枣县的治所,曾发生过多次迁移有关。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两汉时期酸枣县的治所离黄河过于接近,常年遭受黄河泛滥之害。该县的旧治所、古遗迹及境内的许多区域,都被黄河淹没或冲毁

(延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图源相约新乡)

进入近代之后,由于黄河河道变化,特别是明成化十五年(公元年),黄河南徙至原阳县南,彻底离开了延津境内。原本被黄河淹没的地方逐渐露出了水面,经过当地民众的开垦与建设,如今已经变成了村镇,这就给考察研究三国古战场提供了便利条件。

(延津县小潭十里铺等位置图源谷歌地图制图朱新国)

于是关于乌巢,出现了以下两种不同的考证。一说乌巢、故市在今延津县小潭、十里铺一带。在当时以畜力、人力为主的运输时代里,从黄河北过黄河渡口向南运送粮草必然会选择一个接近直线的方向。

袁绍的运粮车队有两条路线,一是从延津渡过河到原阳大宾方向,另一个是从白马津过河到大宾方向,同时从粮草的安全角度考虑,放置在袁绍营寨的后方腹地更为合适。根据三国志“距绍营北40里”推算,大约在今天的省道沿线附近。向西应该不超过榆林乡,向东不超过延津县城,均在今延津县域范围之内。

《水经注疏》记载:“乌巢泽在酸枣县东,在今延津县西南。”,由此可以推断酸枣故城在今小潭乡西古墙、东古墙村附近,而乌巢应该在今小潭、大潭一带。

(酸枣故城示意图图源谷歌地图制图朱新国)

另一种说法说“故市”就是今天延津县僧固乡的东、西史固村,乌巢就在今东史固村东南亩的大沙坑。在个沙坑原本是黄河泛滥形成的低洼湿地,当地群众俗称“乌巢”,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还常年积水,而且有不少大雁、丹顶鹤等鸟类常年栖息于此。这与水经注里记载的乌巢泽不谋而合,而且其距离古官渡遗址约四十里,与史料记载也比较吻合。

(延津东史固村沙地图源品读延津)

另据该村老人们讲,东史固学校的校址曾为清源寺寺庙,庙内曾有一口大钟,钟上铸有“市故清源寺修造纪念钟”十个空心大字,左下角铸着“大清咸丰十年”字样。史书记载故市、乌巢在延津东南,现今的“市故”(史固)恰在延津东南一带,“史固应该就是“故市”在群众口耳相传演变而来。

(延津东史固村图源品读延津)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如今,这场距今多年的官渡之战,虽以其主战场官渡而命名,但这次大战中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几次精彩战役,却都发生在延津。而且像曹操、袁绍、颜良、文丑这些“当事人”,还有许多三国大将、名将如于禁、徐晃、张辽、乐进、张郃都在延津留下闪光的足迹,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的故事更是在延津家喻户晓。

当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这让曾长久依傍黄河,享有渡口繁华的延津再次迎来新的机遇。并且将以三国群雄开拓进取的豪情,以时不我待、敢打必胜的昂扬斗志,与新乡的诸多县市区一起,开创新时代的精彩!

内容来自相约新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