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河南新乡平原新区*河滩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试点鸟瞰图。(资料图片)
*河下游横穿河南、山东两省,河道总长千米,两岸大堤堤距最宽达24千米,滩区面积平方千米,占河道面积的65%,生活着近万人,是水沙入海的要道和华北平原上的重要生态廊道,为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重要的过境水资源。
“*河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水少沙多、‘二级悬河’的自然特征,土地无序开发、人水混居的社会特征以及土地、村镇缀块化、物种单一等生态特征,决定了*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的特殊性。”*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金良告诉记者,“要实现*河下游滩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认识到河道形态和人水混居是造成当前问题的症结所在,须以破解人水矛盾为抓手,既保证*淮海平原防洪安全大局,又妥善处理滩区群众生产、生活、生态问题,实现治河与惠民双赢。”
周密谋划方案
经过大量前期调研和研究,*河设计院于年形成以“高滩筑瓴安居,二滩生态集成,嫩滩生境成廊,河槽稳定安澜”为核心理念的“三滩分区治理思路”,之后逐步深化为*河下游生态廊道规划方案。
年,河南省提出,谋划实施沿*生态廊道、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等重大项目。3月12日,河南沿*生态廊道示范工程集中开工。
在全新视角下,*河设计院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河下游生态廊道建设规划思路。*河设计院规划院副院长崔萌表示,*河下游生态廊道的构建,从平面布局上看应以*河两岸大堤内河道滩区为重点,依托大堤外延一定范围作为整体;从功能布局上看,应由保障*淮海防洪安全的高效行洪输沙廊道、保障河道内群众生活、生产、生态安全的“三生”融合廊道以及满足沿*堤内外生态空间、景观文化需求的生态景观文化廊道构成。
有序推动试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滩区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有一定改善,但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河南新乡平原新区管委会沿*办科长牛春晓说。
平原新区滩区面积平方千米,临河岸线25千米,与郑州市主滩区呈左右岸分布,为*河中下游分界处左岸“第一滩”,近10万名群众生活在滩区。因发展受限,基础设施滞后,曾导致滩区自由无序开发。各类“散、乱、污”企业把滩区当作首选地,当地不少群众为了创收也加入乱建的行列。以乱占、乱采、乱堆、乱建为主要内容的“四乱”现象曾占到河南沿*流域“清四乱”问题任务的50%。无序开发虽使村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周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群众的生活质量也逐年下降。
“*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河滩区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带来了希望,也注入了强大动力。”平原新区管委会*工委书记王朝杰说,“我们希望按照‘大破大立、大出小进、大转大调’的理念,通过滩区‘三生(生产、生态、生活)’布局、*河治理模式、农业产业结构、群众生活方式的四大调整,实现滩区由‘*沙滩’到‘花果川’、农业由‘卖粮食’到‘卖风景’、群众由‘农民’到‘市民’的三大转变。”
于是,新乡市*府和平原新区管委会委托*河设计院开展*河下游滩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乡平原新区试验区规划,以全域滩区为试点,探索滩区综合治理新模式。近期,该规划已通过水利部*河水利委员会技术审核和新乡市平原新区管委会批复。
“新乡平原新区滩区试点是*河下游生态廊道建设最先启动的一个试点,也是*河下游滩区复杂矛盾破局并推动河道与滩区综合提升治理的先手棋。”*河设计院总规划师刘继祥说,“试点工程完成后,可以实现一举多赢的目标,不仅解决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为探索滩区‘三生’空间融合发展提供试验田,也为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带动滩区产业发展促进滩区高质量发展、解决郑州大都市区生态空间需求提供经验。”
蓝图令人期冀
如今,在河南开封龙亭区柳园口乡,祖祖辈辈生活在*河边与大堤为邻的和尚庄村民茶余饭后有了新的去处。
种植着泡桐、雪松、柳树等植物的40米防护林带,点缀着小乔木、花灌木及景观草的60米景观带,加上5米宽的*红白相间的自行车专用道、人行步道及木栈道构成的慢行系统,形成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生态种植景观。
“这里是开封*河生态廊道示范带的一部分,之前是*河大堤淤背区工程空白段。随着生态廊道的逐步完工,大堤变美了、变绿了,沿堤村庄周边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满足了市民亲近‘母亲河’的愿望,沿*区域正成为慢生活、微度假的目的地。”开封第一河务局职工贾金鹏说。
自河南沿*生态廊道示范工程集中开工以来,郑州、三门峡、开封、新乡等地的工程建设者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包括生态涵养、文化展示等功能在内的沿*生态廊道建设的18个工程稳步推进。按照计划,年将完成国土绿化面积.7平方千米,建设生态廊道.83千米。
9月25日,山东省*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系列发布会,明确提出把*河生态廊道建设纳入全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重点行动,到年建成初具规模的*河生态廊道,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条河道管理范围绿化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我们将采取试点先行、上下联动、堤内堤外协调推进的策略,稳步推进和实施*河下游生态廊道建设。”张金良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夏先清通讯员周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