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原出圈 [复制链接]

1#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习近平

郑报全媒体记者李新华摄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3月5日,北京,河南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决定,以代表团名义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三份建议,其中一份与一个“圈”有关。

从沙澧大地到太行山麓,从*河之滨到济水之源,省委书记楼阳生步履不停,近两个月时间,密集调研行程也与一个“圈”有关。

这个“圈”,就是备受瞩目、承载厚望的郑州都市圈。

从省第十一次*代会到“奋进新征程中原更出彩”主题新闻发布会,从省两会到全国两会,郑州都市圈扩容话题热议不断。

“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是省第十一次*代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在区域经济竞相发展中再造优势的重大举措。”楼阳生反复强调,要站位新发展格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中原城市群建设全局,高水平高质量建设更具竞争力、辐射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肩负重塑区域发展优势、建设现代化河南使命,郑州都市圈乘着新时代浩荡春风,在中原大地“落笔起势”。

时与势

郑州都市圈为何此时扩容?

产业和人口总是向优势区域集中,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

作为一种高能级、高层次城市体系,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有研究表明,城镇化率超过50%,进入城市型社会以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核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开始加速形成都市圈。

放眼世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圈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流趋势。美国、日本、欧洲国家的一线城市大都已形成以其为核心的都市圈。在美国,一半以上的GDP集中在约20个都市圈周围。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步骤和抓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说,这有利于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有利于中心城市的能级提升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有利于激活有效投资和潜在消费需求、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近些年来,“得都市圈者得未来”,越发成为共识。

这是发展规律。

“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无论是《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还是今年的*府工作报告、《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都市圈都是一个“热词”,被频繁提及。

中国已进入都市圈时代。

3月21日,西安都市圈成为继南京、福州、成都和长株潭之后,全国第五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目前,全国有30多个都市圈在谋划推进,国家级都市圈“抢位战”你追我赶、百舸争流。

这是发展趋势。

时间是最客观的尺度,丈量着前行的步履,也标示出攀登的高度。

“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进一步深化与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城市联动发展。”年年底,国务院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已埋下了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伏笔”。

年,《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年)》出炉,勾勒出郑州大都市区“1+4”的基本框架。以此为基础,系列专项规划也随之相继出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省第十一次*代会以前瞻30年的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作出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的部署,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郑开同城化,把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将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纳入郑州都市圈范围。至此,郑州都市圈从“1+4”扩容到“1+8”。

从“郑州大都市区”到“郑州都市圈”,名称迭代带来的不仅是理念的更新,也是目标的升级。

从“1+4”到“1+8”,范围增加带来的不仅是空间的拓展,也是潜力的提升。

这是一次关键性、重塑性的调整,也是顺应时代的战略选择。

这是气魄,更是担当。

职与责

为什么“1+4”拓展为“1+8”?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都市圈,始于一域,剑指全局。

对河南而言,如何塑强区域竞争优势、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扛起更大国家使命?破题之笔便是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扛起国家使命,需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河南,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

从高空俯瞰中原,一个“米”字即将成形。今年,郑州将成为全国首个建成“米”字形高铁枢纽的城市,形成辐射全省省辖市1小时经济圈、高效连接周边省会城市2小时经济圈。

根据区域经济学者的研究,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可测算出城市辐射半径,一般来说,万人至万人的城市,辐射半径公里,万人至0万人的城市辐射半径公里,0万人以上的城市辐射半径公里。

扩容前,郑州都市圈面积约1.5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8.7%、全省人口的近20%、全省经济总量的40%左右。

扩容后,郑州都市圈总面积5.8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以全省35.24%的区域面积、47.01%的人口,创造全省近60%的生产总值;高校总数、新毕业大学生就业总数、科研机构、科创产业等在全省占八成左右。

扩容前的“1+4”,主要侧重在距离较近的豫中和豫北城市,对相对较远的豫南和豫西地区带动作用有限。而扩容到“1+8”,进一步向豫西豫南两个方向拓展,扩大了都市圈辐射面。

“扩容后的郑州都市圈规模体量大幅提升,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资源要素,打造面向国际竞争、支撑中部崛起的高能级现代化都市圈。”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如是解析。

去年10月,《*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有分析认为,郑州与洛阳之间的经济联系最为紧密,郑州都市圈正式将洛阳纳入,势必加速城市之间的融合发展,并进一步为联动西安奠定基础,培育一个能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有更大影响力的区域高质量发展空间。

继续放宽视界,“西进”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南联”密切与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联系,“东引”构建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北通”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拓展郑州都市圈发展空间有利于深化与国内其他优势地区对接联动,为河南建设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坚实支撑,更有利于以更大作为扛起国家使命。

——参与区域竞争,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从城市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再到都市圈深耕细作,城镇化的形态在逐步演变。

年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都市圈建设已成为中国经济棋局中的“大场”。以都市圈为统计单元的生产总值、人口、投资、创新要素等各主要指标显示,都市圈已成为各类发展要素在空间上聚集的主要载体。全国24个千万人口级都市圈,以占全国6.7%的土地集聚了约三分之一的常住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一半的生产总值。

长三角地区的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已经完成一轮或多轮扩容,其中,上海都市圈经过三次大扩容,已成为经济总量超10万亿元的全国第一大都市圈。

从都市圈范围来看,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的区域面积分别达6.6万平方公里、2.6万平方公里、2.64万平方公里、2.8万平方公里、2.06万平方公里。

新一轮区域竞争赛道全面铺开,各地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纷纷谋求扩容都市圈,用空间换时间,带动区域整体能级提升,力争塑造应对区域竞争的新优势,牢牢把握竞争主动权。

目前,全国已批复5个国家级都市圈。重庆都市圈也已提前“锁定”名额;上个月发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要“着力打造武汉都市圈”,武汉都市圈规划面积达5.68万平方公里,经济首位度高达60%以上。

“把握区域竞争态势,把郑州都市圈放在全国都市圈竞争格局中来定位、审视、谋划,持续固本强基、推进优势再造、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全面提升规模体量,才能打造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强劲动力源。”长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