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2月9日电题:既要善打胜仗 又善“战后重建”——河南纪委“以案促改”为腐败减存量遏增量
新华社记者孙志平、甘泉
3次接受警示教育,3次给纪委书记写下检查信,3次上交违纪所得。当最后一封信寄出、最后一笔违纪所得上缴,医院副院长余某如释重负。近半年来,忏悔、焦虑、惊惶……这些困扰他的情绪终于如烟散去,重获真实的他坦然等待组织处理。
2017年4月以来,河南在全省掀起一场“以案促改”廉*警示教育风暴。作为基层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一种有益探索,河南通过典型案例“活教材”,既教育警示干部、又倒查制度漏洞,有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向纵深发展。
深加工案件 破题“前腐后继”
“开展‘以案促改’首先是净化*治生态的需要。”河南省纪委常委刘金志说,尤其是少数地方和系统出现了“一把手”一任接一任“前腐后继”的现象,如何真正汲取惨痛教训,净化*治生态,成为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此外,过去部分纪检监察机关重事后惩处、轻事前预防,大量案件资料封档入库、束之高阁,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
河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一次调研中发现,距离河南某系统一名曾任正厅级干部腐败案仅3年左右,随着人事更替,这个系统仅余3人了解案件详情,“前车之鉴”几乎没有起到应有警示作用。
河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主任祁建峰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河南纪委提出“以案促改”,通过将近年来窝案串案、重复发案的单位和系统作为重点,梳理违纪违法典型案件,通过充分运用案例“活教材”,既以案为鉴警示教育干部,又以案倒查形成权力监督长效机制。
在这场廉*教育警示风暴中,医院副院长先后经历市、医卫系统、医院自身3次警示教育,“前车之鉴”让他内心受到的震动一次比一次强烈,因而才有了3封检查书、3次最终上交全部违纪所得。
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冬日的*河边寒风刺骨。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纪公庙村村部,200多名村组干部坐在小板凳上,听区纪委书记廖军和作报告。
2017年10月,古荥镇曹村坡村一块土地被征用,村组干部将36元/棵的小核桃树,当作465元/棵的大核桃树申报补偿,前后差价达100多万元。古荥镇纪委及时发现并制止,并给予相关村组干部*纪处分。
当天,参会的村干部深受震动。“我们过去是穷村,这两年拆迁多、诱惑多,如果不是组织及时挽救,很多家庭就毁了。”纪公庙村支部书记李清顺说,“我宁愿在大冷天接受教育1个星期,也不愿在看守所待1分钟。”
河南在“以案促改”中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截至目前,各级纪委共筛选典型案件近3.6万件,实现**、国企、事业单位等各领域全覆盖,“让市委书记有市委书记违纪违法的案例,国企老总有国企老总腐败的案例,村干部有村干部犯事的案例。”
为让警示教育真正触动内心,各系统除了通报案情、宣读处分决定和忏悔录,同时要求组织专题民主生活会进行自我剖析、重要岗位人员还要上台做表态发言。在这种心灵的反复涤荡中,一批干部幡然醒悟:新乡市1名处级干部主动上交违纪款125万元;罗山县灵山镇1名村支书主动上交8年前任村文书时私存集体资金11.6万元……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
“在*风廉*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查办一起案件,就好比打赢一场战役,但我们不仅要能打胜仗,更要善于‘打扫战场’,搞好‘战后重建’。”河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任正晓提出的“战后重建”,即研究案发规律,堵塞制度漏洞,深化标本兼治,以治标促治本,进而达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目的。
作为河南省最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河南省农信社,拥有超过1.5万亿元资产规模、8万多名员工。然而一度失范的权力让这里成为腐败“重灾区”。2017年以来在河南省纪委指导下,该系统围绕杨清禄、鲁轶等违纪案,倒查岗位风险点3048个。针对这些问题新建规章制度65项,如组建远程集中授权中心和资金交易平台,让贷款申请与贷款授权实现异地匹配。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农信社不良贷款占比3.8%,较年初下降了2.6个百分点。
“‘以案促改’核心在‘案’,目的在‘改’。”河南省纪委副书记刘荃说,针对典型案件暴露出来的问题,围绕授权、用权、制权等环节,扎紧制度笼子,努力实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方”目的。
随着“以案促改”向基层不断延伸,也给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长葛市以许昌新城区棚改窝案为镜鉴,把“以案促改”与棚户区改造相结合,组织棚改镇村干部开展以案为鉴警示教育,实现37.9亿元棚改资金发放零差错,*员干部零违纪。罗山县教育局针对学校后勤管理乱象开展“以案促改”,取消全县外包学生食堂承包经营。学生发现,饭菜质量上去了,价格却下来了。
责任编辑: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