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江十大姓,是十个曲折的故事,进来看看你 [复制链接]

1#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孙雯

“您贵姓?”

初次见面,这一问总是少不了。但一个姓氏的来源和大体衍变过程,你知道吗?

最近,由浙江图书馆和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主办的“首届江南家谱研讨会——江南家谱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在杭州召开,近70名专家在西子湖畔就江南家谱研究、收藏现状,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进行了研讨。

研讨会现场

“这里有世代守护的价值观。”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寿勤泽担任本次研讨会的主持人,他同时也是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寿勤泽认为,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就像水有源、树有根一样:“一部家谱,是一个家族绵延生存史的生动写照,记载着同宗共祖的血亲世系人物的图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修好家谱与编好国史、方志一样重要。”

“家谱的体例,通常包括序言、范例、谱系、恩荣、家传、艺文等。民间人士将序言与范例通常称之为‘谱头’,家谱著录本姓始祖为世系开始,逐项记载本族渊源来由、迁徙经历以及修谱原由等,序言一般邀请颇具声望的名家撰写。谱系即民间所谓的‘正谱’,是世系谱表,记述家族人丁生卒、传嗣、娶适、殡葬等情况,涉及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名胜古迹、官员行状、科举考情、风俗民情、婚丧嫁娶等等,正其源,梳其支,清其流。举凡族中诸人,无论是奔竞于仕途的官宦,还是仰赖于泥土的农夫,均按辈分入谱。恩荣、家传、艺文则是家谱的附录内容。”

正因为家谱这些丰富的蕴含,寿勤泽认为,它是一座数量巨大的地方文献资料宝库。

专家展示的家谱资料

浙江是修纂家谱最为密集的地区,据寿勤泽担任出版终审、浙江图书馆编写的记述浙江省家谱总目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浙江家谱总目提要》统计,浙江省收藏的家谱有种,省外及海外收藏的浙江家谱有种,这些家谱的谱籍地遍布各市县,是非常宝贵地情文献资料。

他举了三个例子——

江山档案馆收藏的清同治八年()木活字本《清漾毛氏族谱》,记载的是毛泽东主席的远祖世系,属于国家一级(档案)文献;绍兴鲁迅博物馆收藏绍兴宝祐桥百岁堂周氏稿本《老八房祭谱》,这是周恩来家族的族谱;同时绍兴鲁迅博物馆收藏《绍兴越城周氏支谱》时鲁迅的族谱。

当下浙江的家谱研究,用寿勤泽的话来说,是“处于炽热的状态”:“这与修谱热现象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和经济基础有密切关系。浙江的地方文化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各地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家谱也不例外。”

说起姓氏,人们往往张口就来来:赵钱孙李……

不过,今天的各大姓氏按照人口数量早已经不是这个顺序了,拿浙江来说——十大姓氏是:陈、王、林、张、李、叶、郑、吴、徐、刘。

既然家谱家谱修撰中,都会涉及本族渊源来由、迁徙经历,我们就根据寿勤泽和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兼《浙江家谱文化》杂志执行主编詹宣武的讲述,同时结合一些研究资料,梳理了浙江十大姓的来源和故事。

陈姓发源于河南。

《史记·陈杞世家》记载,帝尧曾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他们居于妫汭(妫水弯曲的地方)。舜的后代,有的就以妫命姓。

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姬发追封先贤遗民,让舜的后裔妫满在陈——也就是今河南淮阳建立侯爵陈国,奉守舜的宗祀,周武王还将大女儿太姬嫁给妫满。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他的子孙中有的就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不过,姓陈的也不是一直都姓陈。

自妫满封陈到公元前年陈闵公亡于楚,历时年。由于内乱,公元前年,妫满第12代孙陈完(即田敬仲)逃到齐国,改姓田。后田和(齐太公)夺取姜姓齐国*权,建立了田氏齐国。秦灭齐国,齐废王田建的三儿子田轸出逃后到颍川(今河南禹州、许昌、长葛一带),恢复陈姓。于是,田轸变成了陈轸。

因为中原战乱,各界人士纷纷渡江南迁,移居江南各省。

浙江最早有关陈氏的记载始于汉代。詹宣武说,当时,陈氏在山阴(今绍兴)、上虞、乌伤(今义乌)就有聚族繁衍,或成为了当地名门望族。如当时的陈嚣、陈业、陈宫等家族。

西晋末建兴年间,更是有大批陈姓族人渡江,散布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其中,陈世达徙居长城下若里(今浙江长兴县东六里下箬寺村),这里后来出了一位名人——陈霸先。陈霸先于年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陈国历5帝33年,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氏子孙遍布区域更广了。

陈霸先画像

浙江省许多陈姓家族宗谱都说与陈武帝同宗或是他的嫡系,詹宣武认为,这也是一个家谱修撰比较普遍现象:攀附名人。

陈姓还有一支少数民族改姓。《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詹宣武介绍,根据浙江各地县市志姓氏的记载,陈氏是临安、上虞、义乌、金华、磐安、诸暨、余姚、慈溪、象山、景宁、天台、玉环、乐清、苍南、丽水、青田、湖州,这17个县市的第一大姓。

如今,浙江陈姓人口有万人,占全省人口的7.74%,陈氏作为浙江第一大姓当之无愧。

王姓的来源比较复杂,寿勤泽认为,其来源有六——

出自妫姓,和以上所说的陈姓一样,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田氏齐国被灭后,其部分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又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

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

由此可见,王姓的来源多为王族。

王姓的另外两个来源是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出自北方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王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西晋末年开始迁往江南。

王羲之画像

王姓有诸多家族,据《广韵》记载,王氏家族较为著名的有21处,其中尤以太原(今山西)和琅琊(今山东省)两地最为显著。像东晋王羲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在浙期间,有了永和九年的绍兴兰亭修褉活动,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林姓的先祖是商纣王的忠臣——比干。比干因忠言进谏被剖心而死,这段故事众所周知。而后面的故事,与林姓的来源有关。

比干被害后,他的夫人陈氏逃到朝歌(今河南省新乡市卫辉)一带的长林山中避难,其时,陈氏正怀孕在身。后来,陈氏在长林山生下了一子,起名叫泉。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厚葬比干,并寻访到了他的儿子泉。周武王有感于泉在山林中所生,其父坚贞不屈,便赐他姓林名坚。就这样,林姓正式诞生,林坚成了林姓的始祖。

林坚被周武王封地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子孙世袭其爵。春秋时期,由于官职调迁以及避乱之需,林姓人散居于周、鲁、齐、卫等地。

战国时期,赵国有名相林皋,林皋生有九子,因父子都十分贤德,被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后来,赵王妒林皋的才能欲对其施加迫害,林姓不得不举家迁至西河避难,称为“西河林”。秦灭赵后,这一支林姓又迁徙到齐、邹二郡(今山东淄博)。汉朝时,林姓子孙历任少府、太子太傅等官职,从而在济南地区成为名门望族,故称为“济南林”。至此,林氏主要集中在以中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东汉末、三国时期由于再次遭受*治迫害,中原林姓大批南迁,迁入今江浙一带。

张,弓长张。还别说,张的来源,真的和弓箭有关。

传说中,挥公是*帝的后裔,很多文献记载中,他都是张姓的始祖。

虽然记载对于张姓有封地和赐姓两说,但挥的得姓与弓矢的用都有密切关系——当然,弓箭的发明和使用历史悠久,就目前所知,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发明了弓箭使用的箭头,可能挥对弓箭技术改进有突出贡献,由此受封或者被赐姓。

关于张姓得姓始祖,也有极少数学者主张“解张说”。

解张,字张侯,春秋时晋国大夫,其后人以“张”作为新氏号。秦汉后,姓、氏合一,“张”遂成为这支解氏后裔的姓。

解张确有其人,但并非张氏开宗立姓之始祖。因为早在周宣王时就有一位叫张仲的,《诗经·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他是信史中可确定的张姓第一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张仲有详细记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

那么,挥的后代是张姓中最重要的一支,俗称河北张氏。

张姓得名来由,多种文献典籍的记载比较丰富,但张姓起源地的记载比较鲜见,在很多姓氏著作中,与张姓起源地相关的,往往只有“清河”、“清河郡”字样。

张姓得姓之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已经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

学者钱文忠在百家讲坛中就曾说过,河北张氏一直住在青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清河县东,这是张姓中最重要的一支,是张氏的主体。”

当然,和其他姓氏一样,张姓也有外族改姓等说法流传,这当然也是人群聚散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

李姓的来源,一种说法是出自皋陶。

皋陶是虞舜时的司法官,当时称之为“理官”,其后代一直世袭这一职务,“理”也就成了族人的姓氏。商时纣王凶暴,皋陶后人理征,因秉公执法招来杀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携幼子理利贞出逃,途中到了一棵李子树下,靠食李子得以存活。为了表达对李子树的感恩,“理”改成了“李”。

不过这仅仅是一个传说,根据《姓氏考略》,周以前没有李姓。李最早见于史籍的名字,是老子李耳。老子的出生地在今天河南鹿邑一带,这里也被认为是李姓发源地。

唐朝时,李成了国姓,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徐、安、杜、郭、麻、鲜于等姓氏的人群中也有很多人都被赐姓为李。李姓当中有一支非常重要的洛阳李氏,就是鲜卑族的后人。当然,“赐姓”的做法在唐朝之前就有了——诸葛亮平定南方叛乱后,当地很多人就被赐姓为李。

在李姓当中,还有一部分是犹太人。犹太人进入中国始于唐朝,北宋中叶进入中国的犹太人越来越多,主要散居在洛阳、南京、杭州、宁波、泉州,其中以开封人数最多,他们与当地的文化发生了融合,开封的犹太人当中,姓李的居多。

李姓迁徙的原因很多,在唐代即有许多李姓人物或被贬官南下,或为免遭祸害而逃至全国各地。

“叶公好龙”的典故人们都很熟悉,叶公就是叶姓的始祖。

叶公并不姓叶,而是姓沈,名诸梁,是春秋时代楚国左司马沈尹戌的儿子。

“叶公好龙”的故事家喻户晓

沈尹戌在率军与吴国作战时战死,他的儿子沈诸梁受封于叶邑(今河南叶县叶邑镇旧县村),从此,沈诸梁被尊称为“叶公”。沈诸梁的子孙以他的封邑为姓——东汉时期的应劭在《风俗通》中写到:“楚沈伊戌生诸梁,食采于叶,因氏焉。”

从此,叶姓人开始在河南中部地区发展,后来迁移各地。

詹宣武说,叶姓江南始迁祖叶望在东汉建安二年(公元年)从青州(今山东)启程南迁,最后定居松阳卯山麓,从此叶姓中兴,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世界叶氏一半以上皆是其后裔,也就是说他们祖地都在浙江松阳。

叶姓迁居浙江松阳不但有家谱记载,在年卯山麓的东角垄村西社庙山的一座古墓出土大量的西晋“元康七年七月三十日叶家富贵”纪年砖。近年该地区又出土了“建安昭宝叶”纪年墓砖这些出土古墓砖上的铭文“昭宝叶”及“叶家富贵”,证明墓主人应是“叶”姓,“建安”、“元康七年”的纪年古墓砖,说明叶姓家族在汉献帝建安年间就生活在松阳卯山附近。至今有多年,也算是浙江区域的“土著”家族了。在历史上涌现出了很多著名人物如唐朝五朝国师叶法善、宋尚书左丞叶梦得、南宋大儒叶适等等。

叶姓之源,除了受封的叶公沈诸梁,还有王姓改为叶姓一说——唐朝末年,社会动荡,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举兵南下,很多叶姓人跟随二王在福建转战八年,王审知在福建建立“八闽王国”。“八闽王国”灭亡之后,闽国王室为了逃避*敌追杀改名换姓,取“落叶归根”之意而姓叶。

此外,根据窦学田编的《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记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叶姓。叶姓的发展壮大历程是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壮大的一个缩影。

“郑氏出自姬姓”这是《新唐书·宰相世系》里的叙述,然后,它以简短的文字叙述了郑姓的来源,其中,是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前年,周宣王封小弟姬友(周厉王少子)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建立了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

周幽王时,姬友目睹朝*败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太史伯为他点了一块地——洛水以东、*河以南的虢(今河南荥阳东北)、郐(今河南新密东南)两国之间,可以避祸又足以图谋以后的发展。

于是,公元前年,姬友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今荥阳京襄城村)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

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姬友为国捐躯,其子掘突(郑武公)袭位。

后来,郑武公借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之机,先后灭掉郐和虢,建立新的郑国,都城在新郑(今天的河南新郑一带)。郑国历经年,由盛至衰,于公元前年被韩国所灭,郑国的子孙散居在于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他们便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相对其他姓氏而言,郑姓的来源还是比较单一的。

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郑幽公的第6代孙郑稚,汉末自陈徙河南开封。

另据有关史书记载,秦末至晋代,郑氏还分布于今浙江、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苏、安徽、河北、山西等省的一些地方。

也就是说,秦末两晋,郑姓人已经在浙江生活了,进而向更广的范围扩散。

吴姓起源之一是姬姓。

相传*帝娶了四位妻子,生了25个儿子,*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继承了*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从玄嚣这一支传递下来的。

此系发展至周时才有太伯、仲雍“奔荆蛮”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吴国,后世吴姓子孙多把太伯、仲雍尊为得姓始祖。

据有关资料记载,相传仲雍有后代,在周文王时曾被封于虞国(今山西平陆县北),公元前年被晋所灭,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姓虞。

另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舜乃其领袖,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舜去世后,夏禹成为有虞氏的部落首领,并建立起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夏王朝。禹分封舜的嫡长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区,继续当有虞氏的首领。有虞氏成为夏代的一个小方国,当时已从陕西东迁到今河南省虞城县北,国号“虞”。上古“虞”字写作“吴”,战国时期,这两个字开始区别,其后便有大量吴姓出现,为山西吴氏。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统一的*权,进而使得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深。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而采用汉姓。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吴姓,以苗族最多,最突出。但除苗族外,大多属于改用、借用汉姓“吴”而成,与姬姓吴氏没有丝毫血缘联系。

徐姓一说出自嬴姓,是颛顼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夏禹时若木被封于徐(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建立徐国。

周穆王时,徐国已传至32世孙徐君偃,国力日益强大。

当时周穆王喜欢巡游四方,以致国*无人管理,徐君偃就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自称偃王,率各国联军向周进攻。徐君偃是一位善良的统治者,仗打起来了,他又不忍人民遭受涂炭,于是主动收兵,弃国出走,躲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中。

周穆王也很有意思,他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便封徐偃王的儿子为徐子(即子爵),让他继续管理徐国。

公元前年,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子的后代便以国为姓。

徐氏以国为姓之后,由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安徽省泗县扩至今安徽省凤阳一带。徐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时,隋唐时期在我国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

也有学者认为,徐姓还有一支徐氏出自殷商都城(今河南省安阳市淇县),早于以国为氏的徐。同时,徐姓中,也有很多由他姓改姓而来。

在浙江,很多地方都有着跟徐偃王相关的历史遗迹。“如宁波东钱湖畔的这座徐偃王墓、嘉兴有徐偃王庙及墓,舟山有徐偃王宅,衢州、龙游有徐偃王祠,象山、湖州有徐偃王墓。”詹宣武说,徐偃王遗址也常见于*岩、温岭等地的地方志。

年7月,衢州市龙游县城东发现的一座东汉晚期墓葬次汉墓中出土徐氏祭器——青瓷簋,其内底上还工整地刻有隶书“宗徐”二字。这里“宗”字应该是它的本意,即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出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地方文献所记载与历史上徐偃王后裔迁徙龙游事实相吻合。詹宣武认为,这说明徐姓也是浙江“土著”家族。

“刘”字最原始的含义与兵器和树木有关。

看一下它的繁体字写法就明白了——“劉”,《广韵》和《尚书》均称其为斧钺;《尔雅·释木》中有“劉,劉杙(音yi木桩)”,即果树之意。

那么,刘如何从以上两种含义演化为姓氏?

战国时期,晋襄公驾崩后,太子夷年幼,太臣们准备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晋君。于是监国大臣赵盾派人到秦国接流亡在外的公子雍回国即位。就在迎接公子雍的队伍到达秦国之时,晋襄公夫人缪赢串通监国赵盾立夷皋为晋君。同时派重兵驻守秦晋边境,阻挡公子雍回国。

秦国见晋国出尔反尔,决定以武力震慑晋军,拥戴公子雍为国君,但因兵力不济,秦军大败。无奈,公子雍和他的门客以及迎驾随员只好留在秦国。

为了表示与公子雍誓死相随的决心,他们全部改姓“留”。后来,刘氏后人便把“留”改为同音字“劉”。

与其他姓氏类似,刘姓也有出自姬姓、祁姓之说,基本大同小异。

反倒是他族赐姓改姓刘的过程中,特别值得一说。

项羽和刘邦之间的鸿门宴,几乎众所周知。

连环画中的“鸿门宴”

公元前年冬,项羽大军与屯兵霸上的刘邦大军对峙,项羽采纳了项伯的意见,约请刘邦来鸿门赴宴会谈。会谈间,趁机杀掉刘邦。范增命项庄舞剑助兴,借机刺杀刘邦。项伯识破范增意图,立即起身与项庄共同舞剑,保护刘邦。刘邦为感谢项伯的救命之恩,赐项伯姓刘,封为射阳侯。由此,项伯成了他族赐改刘姓的始祖之一。

刘姓的人,还可能是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的后人。

比如,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威胁了汉朝的统治。公元前年,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策,汉皇室族女以公主身份远嫁匈奴单于,这位刘氏族女在北方匈奴所生后代,一部分随母姓刘氏,发展成为第一个少数民族中的刘姓支脉。

北魏孝文帝自大同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蒙古族、满族中,姓刘的人也特别多。

参考——

《采用国名命得的郑姓》

《略论张姓起源》

《张姓溯源》

《天下林氏根在新乡》

《吴姓姓氏源流与陈留吴氏》

《陈姓的祖脉和源流》

《刘姓祖居在哪里》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