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85回中,章武二年夏六月,东吴陆逊大破蜀兵于猇亭彝陵之地;刘备奔回白帝城,赵云引兵据守。忽马良至,见大军已败,懊悔不及,将孔明之言,奏知刘备。刘备叹曰:“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今有何面目复回成都见群臣乎!”遂传旨在白帝城驻扎,将馆驿改为永安宫。刘备在永安宫染病不起,渐惭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月,其病愈深,叹曰:“朕不久于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言毕即驾崩,享年63岁。
刘备是患何病而死?在《三国演义》的刘备遗诏中写得很清楚:“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后转生杂病,殆不自济。”原来刘备初起是患痢疾,后又继发其他疾病而亡。
痢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把痢疾与泄泻通称为“下利”(古代“利”同“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中医认为,痢疾以腹部疼痛、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里急后重、下黏液及脓血样大便为特征。常因外受六淫及疫*之气,内伤七情劳役,或饮食不慎,积滞肠中,传导失常所致。有的患者又因脾肾亏损、中气不足,下痢日久不愈,成为“久痢”,表现为大便带黏液脓血、腹部隐痛、脱肛,日渐消瘦,神疲乏力,食欲减退。久痢又可因气血两亏而杂病丛生。
中医的“痢疾”概念含有现代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等病。中医的“杂病”是指外感病以外的所有内科疾病。
其实,刘备的病死原因除下痢转生杂病外,精神创伤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刘备为了给关羽、张飞报仇,东征孙权。彝陵一战损兵折将七十万,一败涂地,懊悔不及,伤感不已,自感无面目复回成都见群臣,精神状态极差。《*帝内经》中说,“余知百病之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当时又值盛夏季节,下痢好发季节,刘备在精神状态不佳时,机体防御功能减退,不但容易患病,而且一旦致病,病程迁延,就难得恢复。长久染疾不起,阴阳失调,百病丛生,最后殆不自济。
中医认为,痢疾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肠道传导失司,气血凝滞,肠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以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具有起病急、传染性强的特征。中医又把不同临床表现的痢疾分为湿热痢、疫*痢、寒湿痢、虚寒痢、休息痢、阴虚痢、噤口痢,分型不同治疗有异。
现代医学把痢疾分为由痢疾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和由单细胞原虫溶组织阿米巴引起的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发病率高,起病急,流行广泛,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以夏秋季多发,病原体是痢疾杆菌。典型的急性菌痢起病急、高热,伴有发冷、寒战,继之出现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大便每日十多次至数十次,每次量少,开始为稀便,可迅速转变为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有压痛。急性菌痢中有一种“中*型”,病情十分凶险,体温高达40℃以上,伴全身严重*血症症状,精神萎靡、嗜睡、昏迷及抽搐,可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进入休克。目前医疗技术发达,有治疗痢疾的特效药,预后较好。中*性菌痢则预后较差。
如果菌痢没有得到适当治疗而延误,或者机体防御机能减退、营养不良,合并有其他慢性消化道疾病,可以持久不愈,并转为慢性痢疾,即中医所说的“久痢”。菌痢的并发症常见有渗出性大关节炎、周围神经炎、结膜炎、腮腺炎、中耳炎、尿路感染、心肌炎等。慢性长期腹泻还会影响营养吸收,而引起维生素缺乏症、贫血、营养不良等。刘备“下痢转杂”,可能就是慢性痢疾的多种并发症。
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