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长专访行走在新乡村教育理想的路上江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初期怎么用药 http://m.39.net/pf/a_7433865.html

“山长讲坛”是由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发起,以“启迪教育智慧、分享教育之道”为宗旨,致力于打造中国教育智慧分享的传播平台。第四季第二场“山长讲坛”杏坛专场即将于12月27日(星期日)下午在广东省佛山市杏坛镇青田村东酒亭举行,主题为“乡土家园,爱的回归”。

今天山长君将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江苏的一位校长,他就是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汉王小学校长曹玉辉。

个人简介姓名:曹玉辉

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江苏师范大学等五所高校客座教授,国培班讲师,国家德育教材审查委员、江苏省教育厅特聘品德学科专家,苏教版小学德育教材核心作者,江苏省名校长、数家媒体封面人物、知名乡村策划师、中国公民教育中心网站创办人、总版主等。

在《中国教育报》《中小学德育》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百余篇。有《村小的乌托邦》、《让生命花开》、《西域何处不是家》等专著出版。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报告过百场,策划打造新乡村学校和村庄近百所。

身居僻壤,却胸怀梦想;不会武功,但崇尚侠义。仰国内陶行知之“生活即教育”,慕国外卢梭之“归于自然”,追求自然,自性,自在,自由的田园德育。于依山傍水处结庐而居,非为高雅,只为心目中教育的乌托邦。他一直扎根于乡土之中,行走在理想教育的路上。他头衔很多,但他常说“我就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他就是曹玉辉校长。

本次“山长讲坛”有幸邀请到曹玉辉校长做专题分享,在活动开始之前,山长君专访曹校长,下面一起听听曹校长心目中的乡村教育是怎么样的?

Q1

山长君: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特约研究员……您身上的光环很多,但您称自己是“一介书生”,身为农民的儿子,您深爱着生养您的这片土地,扎根农村教育三十余载,斗转星移,始终深怀热情,为打造心中的乡村教育“乌托邦”,如一辆“战车”,奋勇直前,那您心中的乡村教育“乌托邦”是怎么样的?为了这个“乌托邦”您做了哪些教育实践?

A1

曹玉辉:

一切称号都是浮云。师生信服,百姓信赖,活化在学校、社会和村民之中,为乡村教育薪火相传,是的我的追求。我有着从乡村到城市又回到乡村的履历,及从校长到教研员又到校长的经历。身居僻壤,却胸怀梦想;不会武功,但崇尚侠与义。我致力于打开乡村教育的"天窗",每换一处工作环境,都曾经遍地泥泞,然而,我愿做一枚火种,以燎原之势点燃那尘封的希望,扎根于乡土之中,行走在新乡村教育理想的路上。

志在办一所有草根文化素养的学校:让教育充满平等、民主、自由的人文精神,充满生命的气息。教师,不苟且不浮躁,自敬其业,自乐其道。学生,少而知学,勇而敢为,自信自强,惟学无际。让师生成为最幸福的人,最要好的朋友;让学校成为社会上最善的场所,最文明的地方,最具活力、最有希望的地方。这是我乡村教育的乌托邦。

我把成就教师,发展学生和打造名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着力涵养师生的品质和气质。我认为"大音希声,大爱无言"的教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智慧。坚持"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的办学宗旨,用文化和思想的力量,成就了学校,成就了教师和学生,也成就了自己。具体做法是:

1、变“教书人”为“读书人”

读书虽然不能给老师带来物质利益,也不能改变乡村的贫穷,但她改变了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态度,改变了我们与生命相遇的方式。

2、变“荧屏”为“世界”

走出精神的逼仄,用一千种方法做一件事;促进人,发展人,成就人。把网络变成培养师生的“*埔军校”。

3、变“工作”为“休闲”

一年天,工作着是美丽的,休息着是幸福的。教师也是人,生活不能完全被工作填满,美好的生命是需要滋养的。一个活动结束了,带老师去吃米线;一项任务完成了,一本时尚杂志送上。每一个举动,都会编织一个梦,每一个梦都能让生命抵达彼岸。

4、变“土气”为“优雅”

老师不但要心灵美,还要外表美,要敢于秀出自己。要求“校长一律穿西服打领带出席会议”,乡村老师跳芭蕾,“化点淡妆、练点形体、露点微笑、描点丹青、会点外语”,这些当时被笑谈为花招的要求,在城市至少不会招致反对,但在一个终日面朝*土的环境里就变得不可思议。其实这仅仅是一种形式,用这种形式让教师找到自我、找到自信、脱离土气、俗气才是真正的目的。

5、变“要求”为“自主”

给学生尊重,给学生自由,学会在下一个路口等他们。学校岗位实施“招标制”,孩子们的责任意识被悄悄地点燃起来了。在这种管理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必然懂得什么是责任,并且勇于承担责任,这种责任意识将溶解到孩子们的血液里,影响他们的一生,并通过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影响家庭和社会风尚,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6、变“村小”为“社会”

我们为着一个崇高的目标:人人受教育,人人上好学。乡村教育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教育……我们要把原野、田地、农作物,风土、人情、习惯传统,都赋予教育的功能、学习的功能;我们要把先贤陶行知、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蓝图演绎出一个现代版。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乡村教育形态。

Q2

山长君:您如何看待今天的乡村教育?您理想中乡村教育是怎样的?

A2

曹玉辉:

早在年,陶行知先生就尖锐地抨击当时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它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它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今日的乡村教育,这种情形依然存在。

社会发展,国家重视,乡村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这是巨大进步。但目前用“城市目光”解读乡村教育,用“城市教材”置换乡村情感,用“追求升学”作为唯一目标。乡土文化被城市快餐文化消解,乡村田园精神受当代浮躁气息的冲击,“向往城市”“向往现代化”把更多的乡村后生引入一种思维的误区,逃离乡土,成为乡村孩子上学的唯一目标。“在以城市化取向的教育模式下,乡村少年缺少乡村社会的真实滋养,生存自信无法建立,无法建立完整的自我认同。他们生长在乡村,要排斥的恰恰是他们脚下的土地。即使是乡村孩子,也很难融入自己的乡土。走出乡土孩子,即使在城里找不到工作,宁愿在那里闲逛也不愿回农村,宁愿成为“城市稻草人”。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定意义上说,陶渊明对田园生活、对精神家园的复归,难道不是说给今天的乡村教育?

“什么样的教育才可以真正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贫困?什么样的教育可以使得乡村的孩子们热爱自己的家乡?什么样的教育可以使得乡村的孩子也能和城市的孩子一样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也建立起内心里一份真诚的自信?”……

我们需要积极引导沉迷于城市化、现代化的年轻一代,去关心、认识脚下的土地,“去发现、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与历史文化,去与祖祖辈辈耕耘于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对话,共同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痛苦,从中领悟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并将这一切融入自己的灵*与血肉中,成为自我生命的底蕴与存在之根:这就能为以后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而丰厚的精神底子”。

探索一条具有乡村特色的现代化教育的道路,一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样,乡村教育同样要走一条具有乡村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来说,构建富于特色的合宜的乡村教育模式,不仅应该而且必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让乡村教育以在场的姿态进入到当下我们对现代化教育的整体追求之中。在目标统一而又充分考虑乡村教育的特质的基础上去进行教育的设计规划,制订相应的*策,建设适于乡村生活的教育方式方法。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同时也面向乡村,真实地表达乡村世界的教育理想与期望。

回归乡土,亲近乡土,激活乡土本身的价值,激活乡土中国与置身现代社会的我们的精神和生命的联系。全面孕育乡村少年的的乡村情感与乡村意识,让他们真实地生活在他们所栖居的乡村环境中。熟悉乡村的纹理,聆听乡村的声音,随着乡村的脉搏,去描画乡村的未来,也描画民族的未来。用乡村教育的乡土优势和悠长传统,满足乡村教育的所需和急需,担当乡村教育的所能为和所当为。

Q3

山长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看的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现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同时,您认为如何做好乡村教育的坚守和传承?

A3

曹玉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定意义上说,陶渊明对田园生活、对精神家园的复归,难道不是说给今天的乡村教育?

新乡村教育,志在培养一批具有“乡土素养”的教师,使他们对乡村抱以坚定的信念,对教育抱以真诚的敬畏,对孩子抱以的深沉爱,让自己在诗与思的状态中,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乡村教育,把烙刻着乡土文化和情愫的儿歌、游戏、故事、先贤名人、风俗人情,以适当的方式进入当代儿童的生活,让先人、乡土的精神与文化融入孩子的血脉,圈定精神的家园,奠定文化的根基,培养一代具有乡音、乡亲、乡韵、乡愁的中国人。

新乡村教育,志在“为乡村少年寻求置身乡土社会的精神之根,让他们把生命之根牢牢地植入乡土社会之中,让他们从小就拥有健全的精神生活。”(刘铁芳)

拥有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学会生存必需的能力,且不失自己的快乐。

新乡村教育,志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打开长期阻碍乡村教育发展,阻碍乡村孩子成长的死结。让乡村孩子在自己的家园里,自己的教材面前,找到乡村的文化自豪感和亲切感,找到“根的感觉”,凝聚他们的乡村情结。让“无数充满困惑与苦楚的乡村儿童——未来乡村建设的真正力量”,回归家园。

新乡村教育,诗意地栖居在学校特有的简单气质中,用“心中的诗意”触动“生活的诗意”,用“生活的诗意”成就“教育的诗意”。师生一起在乡土上潇洒地谱曲,豪迈地歌唱,自信地成长。

乡村教育是基础教育,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