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蓬勃发展,但面临着生态环境的瓶颈制约和潜在风险隐患。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美丽与发展同行,正是人民福祉所在。为尽快解决环境问题,特别是坚决扭转大气污染恶化态势,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在广阔的中原大地上发起了一场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污染防治攻坚战。
久久为功成效逐步显现
从农业大县到工业重镇,从宁静乡村到繁华都市,抑尘、治源、禁燃、限行、增绿……一场场环境治理风暴在全省各地掀起。
一年年坚持不懈攻坚,成效逐步显现。蓝天白云的好天逐步变多,学校因雾霾放假已成历史,昔日的臭水沟变成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观带……
一组组监测数据连创近年来最好水平,记录了环境质量改善的可喜变化。
大气质量恶化趋势得到扭转,主要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从年到年,反映颗粒物浓度的全省PM2.5、PM10年均浓度分别下降了19.2%、25%。大气质量六项污染物指标出现了连续多月达标的趋势——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指标每个月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指标连续5个月达标,PM10指标连续4个月达标,臭氧指标共有6个月达标。
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好水断面增加。从年到年,国家考核94个地表水断面中,Ⅰ~Ⅲ类水质的好水断面增加了10个,全省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下降14.5%、54.7%、49.5%。南水北调出境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标准。
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良好,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可控。
今年以来,我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持续改善态势。截至6月23日,全省城市PM10、PM2.5年平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22.1%、19.7%,优良天同比增加29天。1-5月我省纳入国家考核的94个地表水断面中,Ⅰ~Ⅲ类水质的好水断面同比增加21个。
随着成效逐步显露,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每个人做出改变,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污染防治已成“硬杠杠”
作为中部省份,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面临加快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双重任务。省委、省*府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大*治任务,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决向污染宣战,污染防治从“软约束”成为“硬扛扛”,通过持续开展经济结构提质、生态功能提升、国土绿化提速、环境治理提效“四大行动”,扎实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
省委、省*府建立了高规格的污染防治攻坚领导机制,省委书记、省长任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双组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分管生态环境保护并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建立“1+5”办公协作机制(即攻坚办+“散乱污”治理办、控尘办、散煤办、打黑油办、“双替代”办),健全了领导分口负责的污染防治攻坚推进工作机制,形成了*委统领、*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在*委、人大、*府、*协会议上,省领导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安排。仅在年,省委常委会会议先后21次、省*府常务会先后13次研究部署有关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领域,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类法规制度,强化执法监督,组织专题调研,发挥监督作用。全省法院积极审理环境资源案件,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全省检察机关加大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力度,合力推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解决。
随着污染防治持续深入,全省上下发展理念、环保工作思路发生质变,把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干部考核体系并占有重要分值。不少地方领导干部真正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同责”“一岗双责”的分量,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逐渐成为共识。“环境质量只能持续改善不能倒退变差”作为底线,深入人心。
三大保卫战“战果”累累
目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鏖战犹酣。让我们分别盘点下这些年来的累累“战果”。
坚持标本兼治,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加快结构调整。年以来,关停煤电机组万千瓦,淘汰煤炭过剩产能万吨,非化石能源利用量达到万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煤炭消费总量连续三年累计下降7.3%左右。年14条铁路专用线建成投用。
——铁心铁面铁腕治“三散”。实行“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年以来累计取缔整治“散乱污”企业10.1万多家;通过划定“禁煤区”,整治取缔散煤销售点1.4万个,全面推进散煤替代,累计完成“电代煤”“气代煤”.4万户。推行施工工地“六个百分之百”,全省条城市主要道路和高架道路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清扫,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深化工业企业治理。全省所有在运统调燃煤发电机组、地方自备燃煤发电机组、65蒸吨/时以上燃煤锅炉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全省钢铁、焦化、水泥、炭素、电解铝、平板玻璃企业中有家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年完成非电行业、铸造行业、工业炉窑、VOCs(挥发性有机物)等6个行业3.1万个治理项目。全省在线监控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日均排放量为吨,同比下降33.3%。
——强化移动源污染治理。对个发动机系族实施了新车一致性抽检,累计对家排放检验机构实施专项执法检查。年淘汰、治理、更新公字头柴油车辆3.71万辆,路检柴油货车万辆,查处超标车辆5.8万辆,建成重点企业门禁监控系统余套,核发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标牌7.3万个,查处黑加油站点家、黑炼油点3家、黑加油车辆,对20座储油库、家加油站、辆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实施监督抽测。
——实施精细化污染管控。秋冬季是雾霾高发季,也是大气治理关键期,我省逐步形成了重污染天气管控机制和经验,效果逐年提升。年秋冬季以来,5次重污染天气管控成效明显,污染程度明显降低,PM2.5浓度削减幅度较大,部分城市甚至降低了一个污染级别。同时,圆满完成了国庆阅兵、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军运会等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得到了生态环境部的充分肯定。
强化系统治理,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统筹抓好水源地保护与黑臭水体治理、全域清洁河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攻坚战役,近年来,消除省辖市城市黑臭水体处、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处,年规范整治入河排污口个。以县为单位推进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完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了7个流域标准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排放标准;加强水质监测,建成了个省控和个市控河流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水质自动监测预警覆盖到县。
——持续开展饮用水源地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投入资金16.61亿元,取缔关闭工业企业90家,拆除违章建筑1.9万平方米,拆除关闭旅游餐饮家,截污纳管.51公里,修建污水处理设施个,完成了县级以上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个环境问题整治任务。
——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役。年-年累计完成个村庄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指标要求。
——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持续推进“四水同治”。扎实推进河(湖)长制落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国家节水行动,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持续提升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灾害防治能力。
坚持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切实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严格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安排1.55亿元资金用于支持农用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在新乡、济源等5地市建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进区。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建设洛阳、新乡、驻马店三市省级先行区;积极探索农用地治理修复技术应用试点,筛选出矮抗58、新麦26等低积累小麦品种,为农用地安全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严格建设用地环境风险管控。建立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多部门联动监管机制,全面排查调查,开展历史遗留污染地块排查,对全省余家关闭搬迁企业进行全面筛选核实。严把各类关口,把住土地出让、开工建设、效果评审三个关口。建立污染地块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平台,启动“一张图”管理建设。
——加强土壤环境风险防范。8个省直部门对分管领域全面排查,分类别建立19类涉土污染源监管清单;全省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一图一表”分类管理清单。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非正规垃圾堆存点等7项整治行动,将涉土污染问题纳入省委环保督察内容。省*府印发《关于做好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粮食安全工作的通知》,组织10部门建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实施风险管控。
三大保卫战之外,我省还着力提升生态功能,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修复。
——全面加强生态示范创建,抓好“两山”转化细胞工程。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示范创建,5个县(市)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栾川、新县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扎实开展“绿盾”行动。年、年、年专项行动焦点问题点位整改完成率均达到国家要求,我省在全国自然保护地监管培训班上做典型发言。三门峡市小秦岭治理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进典型。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全面加强生态修复工作。大力推进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建设,该工程总投资97亿多元,项目区涵盖新乡、鹤壁、安阳、焦作、济源等5市25个县(市、区)。
——持续推进森林河南生态建设。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加快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
环境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我省通过制定标准、严格执法、健全制度、监管能力建设等,完善治理体系,持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体系。年以来,我省(包括省级和各省辖市)先后出台(修订)35部生态环境方面的地方性环保法规规章(包括省级2部,地市级33部),有力推动了我省各地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执法改革。统筹推进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环保信用评价等改革任务。
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财*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全省累计建成75个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站、个省控空气自动监测站、20个气溶胶激光雷达观测站、个乡镇空气自动监测站;对3家重点涉气企业污染物排放、家企业用电量指标实行日监控;所有具备建站条件的个省考断面、个市控县级断面均建成了水质自动站;加快建设“豫北、豫西、豫中、豫东、豫南”五大土壤环境监测区域中心,全面提升土壤环境监测能力。
严格生态环境执法检查。强化生态环境行*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年全省共下达生态环境行*处罚决定起,罚款6.87亿元,同比分别增加38%和24%;侦办各类环境犯罪案件起,抓获犯罪嫌疑人人,刑事拘留人,批准逮捕人,移动起诉人,持续保持打击环境违法的高压态势。
支持服务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开展污染防治的同时,我省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支持服务绿色发展。
深化“放管服”改革,环保事项“零跑腿”办理。完善“互联网+*务服务”模式,全面实行网上受理环评审批、快递邮寄批文等便民措施。制定实施环保审批正面清单,对部分行业实行“豁免一批”“告知承诺一批”等措施。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审批时限分别由60个和30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和8个工作日。
优化环境执法,实施“不打扰”监管。利用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推动环境监管智能化、精准化。对环保诚信、安装自动监控设施并联网、达到环境管理规范标准的企业,实施“无打扰”监管模式。建立环境执法正面清单,对出现轻微环境违法行为并及时整改到位的,可依法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对国家和当地*委*府认定的疫情防控相关企业,列入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实施停产限产等豁免,确保正常生产。制定《全省企业环境规范化管理指南》,指导企业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环境管理。同时,加强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危险废物产生处置等疫情防控重点环节指导,做好应急准备。
创新服务方法,帮扶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以“企业服务日”“千名专家进百县帮万企”、重点行业绿色评价等为载体,建立健全“送理念、送人才、送资金、送技术”四送机制,纾困解难,推动绿色发展。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部门联动统一开展“企业服务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近个。依托“省生态环保行业人才交流平台”,为余名环保专业人员和家企业实现需求对接,解决企业环保人才短缺问题。设立总规模为亿元(首期规模35亿元)的河南省绿色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清洁能源、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垃圾污水处理、土壤修复与治理等领域项目建设。四送机制得到生态环境部和全国工商联肯定,并在年召开现场会向全国介绍推广河南经验。(赵力文)
来源:河南日报